牛刀;浏河-----在浪游中朝圣的起锚地

中西文化的最高境界,无疑是在浪游中朝圣。

 

其实朝圣者的精神就在于不懈的浪游,只是没有文化学者这么研究而已。尤其是东方的学者,有意无意的把两者对立起来,说浪游的贡献时就必定贬谪朝圣,而为朝圣歌功颂德时必定打击浪游。

 

屈原说;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我想其意在于,好的文章应该有一个包容的契点。同样作为文化学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视野,秉承追求真理的热忱,方能点燃思想的明灯。

 

有史以来,文化学者多认为浪游文化传承着西方文化的血脉,而将朝圣文化视作东方文化的瑰宝,两种文化并行发展,时而交融,汇合出一种更大的力量,又推动历史加快发展。因此,佛学无法扎根于西方,而基督也不能让东方人神仰,就是这个缘故。

 

持这种观点的大学者应为英国学者汤因比大师,其恢弘巨著《历史研究》(上中下)三卷,让人不忍释手。他的老朋友池田大作先生,在经济观点上与其相左,而在文化创建上一脉相承,可见是有其道理的。

 

任何一种学说,在时代的更迭中,都有一个纠错和发展的过程。小时侯,我们在读郑和下西洋时,感受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精神,对其功绩仰天而视,而对其动机多感惶惑。多年后再来看郑和下西洋,也许不再是内心的激动。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在江苏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太仓的浏河。

 

这是一个秋日的夜晚,我无意中来到了太仓的浏河镇。既然是无意的,就必然不记得郑和就在浏河下的西洋,更不知道进入浏河第一眼看见的就是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不锈钢雕塑,才猛然醒悟,自己来到了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我想象中的郑和,一定是一位坚毅不拔的勇士,面对滔天巨浪而无所畏惧,为自己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终于名垂青史,万民敬仰。

 

我想象中的郑和,一定是一位品德卓著,才识过人,思想前卫时尚的智者,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然正气和不灭的精神。

 

我想象中的郑和,圣心高洁。。。。。。

 

联想起我们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想起关于浪游与朝圣的界定,郑和,无疑是一位在浪游中朝圣的智者,他所创造的文化征象既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既是现代社会严重缺失的。我在寻找的这种现实中已经没有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其实俯拾即是,只不过是象黄河一样断流了。那么,还有多少朝圣者会象郑和一样,为寻找这种精神,不惜七下西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yiyu/30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