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留园遐想

也许是一个晴和的下午,苏州太尉桥上的风吹得脸发烫。我和同事赵敏,王平,张宇等一行四人告别吴中会馆,径自来到了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

 

若干年前,我陪着年高的母亲去北京度假,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颐和园。还记得那日,万寿山上出现了少有的薄雾,像白纱一样飘荡,让我如归童年,仿佛置身于故乡的山岗上,任暮春的风儿微微的吹,全然没有那种置身于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感觉。母亲像我一样,只是不停的说:好大,好大。

 

而本次来到心仪已久的留园,心情略感急迫,居然撇开了同事,只身一人瞻望大门和门上的留园二字。这个大门,让我想到了学界泰斗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不事张扬;一身长袍,脚蹬布鞋;待人和蔼,傲骨生风。的确,去年在北京时,几位韩国留学生约我一起去了摄政王府,那大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气派。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门当户对的确切含义。也就是说,作为一位中国的文化人,我接受了韩国年轻人给我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新启蒙。

 

而眼前的留园,仅仅是从大门上,我绝对看不出有任何关于四大名园的印记。直到走进去,穿过曲廊,方始别有洞天。我第一眼看见的是广池。史书记载: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亢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这些都是古人的描述。我穿行其间,因游人太多,始终找不出我要的游园的感觉。我想,所谓四大名园,重要的是园,应该有闲庭信步的感觉。如果是我的居所,我要的是水声潺潺,鸟语花香;仰面而视,山不在高;俯首而行,水不在深……于是,我的思想与我的环境融为一体,血肉契合。山水于是有了思想,花鸟于是有了灵魂,我的生命才开始具有某种象征,一切皆我体,我体皆活力。直到穿行曲廊,又见一池,池中有荷。史书上说: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臀高望远,可借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卜,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而在东部,是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巾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此刻,我方始明白,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文脉,所谓一脉相承,凸显价值。而中国江南园林讲究的是错落,移景,低调,自然。与皇家园林不同。皇家园林讲究的是山,水,塔,这从颐和园和北海可以看出,以塔来张扬吉祥,以水来休闲养性,以山来蓄养龙威,从而具有某种人为的因素。而江南园林,尽管也为人工打造,可是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巧夺天工。

 

那天,我径自登上冠云楼,眼界大开。我想此“冠”应为“观”,因为,泡上一壶碧螺春,悠闲独坐,看夕阳一缕一缕随风消散,看暮霭一片一片轻涌浮云,世界就此为我,而我亦为世界。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yiyu/30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