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琳看市]谁决定中国住房消费的主流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计划经济决定了一家人的住房结构和面积,严格按照级别规定分配房子,那时候超标建房住房都会被处罚或纠正,于是我们对住房没有太大的要求,国家分给什么房子就住什么房子,没有可以比的,于是大家都活的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尽管没有好的房子可以享受,甚至只能一家人挤在一间宿舍内。

开放了,住房逐渐进入市场化运作了,房子的结构、面积多样化了,我们也有可以比较的了,因为我们的收入也变化了,差距在扩大,消费差距也在扩大,回顾住房结构和面积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轨迹,90年代初的两室一厅,90年代中后期的三室一厅,2000之后的三室两厅、四室两厅两卫,先后是房产市场的潮流和主流,面积由60,80-90,100以上,120-150甚至更大,总体而言是越住越大,越住越舒适以至于目前市场上的存量和原计划建设的楼盘以100平以上为主。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住房水平有这么大的变化那,首先是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我们的融资方式多样化了,没有钱可以先贷款。同时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住房要求的取消,大大释放了多年来被压抑的住房的需求和激情,大家在小房子挤这么多年,一下子可以有自己的大房子,当然是欢天喜地,没有谁不愿意住大房子。于是,地产市场一片火爆,房子的结构、面积及物业服务也是一路的提升,因而吸引大批的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大的房子吗,作为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或普通的消费者,我们说不需要。现在的城市居民大多是以小家庭为主的三口之家,或者就是两口之间,甚至在很多大城市有很多的单身或单身老年人,这样的主流组成其实要90平方以下的房子足够了,对于单身50-60也是足够的,是什么促使大家追求大房子哪?

首先是中国人严重的从众跟进心理及攀比心理。当前我们每个公民从法律上来说是平等的,我们和周围的人都差不多,于是周围的人买什么房子大家也就积极跟进,尤其是对于以前处在一个层次,现在的收入差不多的群体中,都充满对比,我决不能住得比我的同事差,要不别人会笑话的,于是房子越住越大,越住越舒服。对于政府部门之间也是相互对比,财政局的房子一定不会差于税务局的,等等如是比较下来,市场的房子就会大起来。

其次是住房市场化后,住房的行政级别限制被弱化或取消,市场的供给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人们。先富起来的人们、白领阶层、中层收入者的收入可以满足自己追求享受舒适的要求,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大大促进了住房大面积、舒适化的发展。这一阶层有需求,有资本因而成为引领地产朝着舒适型、大户型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市场的主导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住房需求和建设成为引领住房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在98年之前,这些单位的住房是福利房,一般的房价只是市场的一般不到,甚至对于工龄长的人来说相当于白送。在我所呆过的单位里四次建房面积和结构,急剧变化,94年建房以60-70为主,98年以100平为主,2002年建房最小为130平,据说下一轮以200平为主。房屋面积的变化说明市场主流的变化,其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建房就是一次为小集团谋利益的过程,因为只要买房,单位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补助职工,但说白点肯定不会明补,那么房子面积大,相对而言占的便宜越大。所以何乐而不为,何况我们单位是比较了其他机关单位的房子,当然主要是银行、税务、公安等实力部门。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住房面积的改善自然而然带动主流市场,这样下来加上大家的攀比心理,没人愿意落后,不管和不合算,就是要大房子,好结构,哪怕他住着不实用。这是我们的陋习,该改改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shichang/30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