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华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我们这个民族大多时候称为华夏,海外人士称为华裔。汉族就是自从华夏族演化而来。助学的下营镇是天津蓟县最北边的山区镇,镇子虽小,却是千年古镇,原名"黄崖营"。下营镇应该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匈奴,朝廷在此筑石城,分东、西、南三门,驻兵把守。镇北25公里处有"将军关"口(即上营),镇西北1.5公里处有"中营",黄崖营为边防老营,因地势低于上营和中营,故名"下营"。或许很多人对这些地名不熟悉,但一定熟悉一位曾在此驻扎并立下无数战功的大帅——戚继光,戚大帅指挥征战的黄崖关古长城就在此地。

 在古代,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进行了两千多年的征战,而幽蓟二州的争夺就基本决定胜负,一旦游牧民族夺取了幽蓟二州,山南就是一马平川,北方游牧民族的精锐骑兵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直冲鲁豫,中原王朝的生存面临危机。所以,自春秋战国到明清之交的数千年中,幽蓟都是边防重镇,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蓟州就是今天的天津蓟县(还包括现河北部分地区),蓟州的军事重心就在黄崖关古长城一线。否则,万历皇帝怎么可能将谭伦大帅任命于此坐镇(蓟辽总督),而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给谭大帅当兵?

(蓟州总兵),谭大帅的另一位部下也很出名,那就是辽东总兵李成梁。本次,还路过一个不太有名的地方,那就是“爨岭庙”,这地方您一定没听说过,因为它太小。但是,本人却记忆犹新,因为在日本军队对冀东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的时期,这里是有名的抵抗基地。一次,日本人扫荡至此,为了掩护百姓转移,一位战士把迫击炮架到自己的双腿上向日军射击(因地形的关系。这故事是当世一位老人亲口所言),这些人虽然大部都牺牲了,但年年清明的时候都会被祭奠。这生动地说明,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冀东地区虽然有无数人死于日本的三光政策,但没有南京那样的惨案,每当看到南京惨案的照片中有那么多青壮年的时候,不免唏嘘。日本人的残暴自然需要谴责、牢记,但也会延伸出一个话题,华夏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华夏族的精髓应该主要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开始崛起,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是秦国扩张过程中最典型的战役,也可以注释华夏族的精神内涵。在长平之战以前的很长时间,赵国和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对手,比如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国名将赵奢大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此后两家议和,否则秦始皇的老爹子楚也就没机会到赵国当人质,秦始皇、吕不韦、赵姬很可能就没机会在历史的大幕中出场亮相。之后,秦国的征讨目标主要转向楚国和韩国。                             

楚国韩国遭到打击之后,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这说明,当时的一方官员是首先考虑百姓的意愿的。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两家再起战火。

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前260年初,秦昭王命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看来,那时的军队很清楚自己的责任。

前260年农历4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出出战,赵军失利,廉颇采取固守的战略以逸待劳。

赵孝成王很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赵孝成王虽不是什么明主,后来更有任用赵括的失误,但此时也有苦衷。廉颇希望以逸待劳,然而没想到秦国召集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却相反,开始并没想到会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坚守了两年,导致赵国国内已经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这一时期,秦军和赵军都善于野战,将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用于防守战,就让秦军顺利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失去了主动权。同时,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导致赵国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

此后,秦国采取反间计,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帅代替廉颇。

这时,一位著名的母亲出场。赵奢经常和赵括辩论兵法,赵奢也难不住自己的儿子,可赵奢却始终不认为他有才干。父子俩看法如此相左,赵括的母亲很奇怪,就向赵奢探寻原因。赵奢说:“领兵作战,是性命攸关的事情,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如果赵国一旦用赵括为将,毁灭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名将就是名将,看人看物都入木三分,赵奢准确地预测了未来。到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将、即将出发时,赵母想起丈夫所说的话,赶紧劝阻赵孝成王,指明赵括不堪重用。赵孝成王问赵母:“为什么?”赵母说:“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全部搬回家,每天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以购买,大王以为赵括像他的父亲,实际上完全不同,请大王收回成命。”

赵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她心中有大义,这就是一位华夏妇女的优良品德;同时还拥有当代人稀少的宽广胸怀,为了国家,可以表明自己儿子的劣行。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但却是华夏族的楷模。今天的人们,如果自己的子弟当了官,有这样的情怀吗?

长平之战的最终结局是赵军惨败,但战争的疑点甚多。这场战争让赵国损失惨重,40多万的青壮年一日同死,这对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赵括最后阶段的猛扑也让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太史公在《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秦军的伤亡人数,但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25万人。

40万赵军为何在赵括战死之后投降?当时的秦国,虽然没有总兵力的具体数字,但可以估算。王翦率60万秦军伐楚时,率领的几乎是秦国可以出征的总兵力,有此可见,战国时期秦国可以出征的总兵力也不过六七十万人。何况此时的秦军也遭受很大的损失,现存的兵力应与赵军数量不相上下,以赵军的素质和战力,40万赵军的投降应该是有原因的。兵力相近、战力和素质相当的情况下,形成赵军投降的原因或许是赵军丧失了军队的指挥系统。秦军出征一般有主将和副将,主将阵亡,副将代理指挥,难道赵军没有指定副将?这责任看来在赵孝成王和赵括身上。

赵括演绎了纸上谈兵的由来,面对战神白起,胜算更低。但即便在战争的最后关头,赵括亲自率军猛烈攻击秦军,战死沙场。后市之人可以嘲笑赵括所有的错误,但他虽不是一位合格的将军,却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因为他是战死的!配得上燕赵之士的精神。这是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

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20万秦军再次进攻赵国,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希望灭掉赵国,廉颇率10万赵军抵抗。秦军前后总计投入兵力40多万人。

长平之战后,赵军精锐尽失,但10万守军固守的孤城邯郸,在前后40多万秦军的攻击之下,坚守了两年多,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众志成城!

此时的赵国人是怎么做的哪?邯郸之战之前,面对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加紧备战。一代名将白起认识的最清楚:“长平之事……赵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战国策·中山策》)。赵国经过9个月的备战,内部戮力同心,努力耕作储备军需,外部结交盟友,实力得到很大的恢复,邯郸的防务得到加强。白起深知其中的变化,这样的城池是很难攻破的。

王陵率领秦军抵达邯郸之后,将邯郸团团包围,命令士兵强攻,但邯郸城高大的城墙让秦军吃尽了苦头。赵国君臣与士兵百姓同仇敌忾,抱定与邯郸共存亡的决心,拼死决战。平原君赵胜为鼓舞士气,遣散家财犒赏士卒,将自己的妻妾编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但秦国终归是强国,不断增兵,并临阵换将,王龁来到前线,继续猛攻邯郸,邯郸之战到了最困难的时候。秦军长期的围困让邯郸城内粮草开始不济,军民无粮可吃,树皮都被吃光,只能吃人。可是,大人需要打仗,就只能吃小孩子,自己不可能吃自家的孩子,就“易子相食”。这种惨烈无法形容,但即便如此,赵国军民士气高昂,宁可战死也决不投降。他们凭借决心和意志,在邯郸孤城坚守了两年多,而且还发动反击。在魏、楚援军到来之前,赵胜招募3000敢死队,命李谈率领出击秦军,使秦军后退三十里,李谈战死,其实这些人出征时,就知道必死无疑,每个人都是“荆轲勇士”。

这样的国家,你可以打败,但永远无法征服。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外敌的时候只有拼死的决心和意志,才有资格谈论最终的生存,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未来是大争之世,更是如此。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援军,邯郸终归会被攻破,粮草断绝的城市是无法长久坚守的。此时,国相赵胜再次站了出来,他的任务是到他国搬取救兵。赵胜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绝不是浪得虚名。

公元前257年12月,战国四大公子中的另外两位(也可能是能力最强的两位)也来到了战场,春申君黄歇率10万楚军、信陵君魏无忌率8万魏军赶到了邯郸城外。

信陵君和春申君绝非泛泛之辈,秦军更是虎狼之师,双方在邯郸城不远的地方展开大战,与信陵君和春申君对垒的秦军将领是王龁、张唐。双方一交战,魏军先损失了6千人,而后,魏楚联军仅仅掉在河中淹死的就多达2万多人,秦军的损失也很惨重,双方暂时不分胜负。此时,更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久经围困的邯郸城内,困难已经达到了极点,虽然《史记》并未记载当时邯郸守军的人数,但战争开始时,廉颇只有10万军队,又经过两年的战争,必定产生很大的损失,加上久缺粮草,一般看来邯郸城中赵军的实力实在有限。围攻邯郸的是郑安平统帅的秦军,他可万万想不到,邯郸军民听到援军到来的消息,士气大振,冲出城外与秦军肉搏,秦军竟然招架不住,溃败而去。而郑安平亲自统领的2万余人反成了瓮中之鳖,被赵军包围,郑安平只好率众投降。

郑安平率众投降,成为战国秦军难以忘怀的屈辱。

邯郸城下的失败,使得与魏楚联军对抗的秦军面临被两面夹击的局势,只能溃逃,秦军伤亡近30万人。

我们的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千古传唱,吴越也是这个民族的精华之一;百家争鸣不仅体现出华夏族对先进文明的探索精神,还展现出这个民族伟大的胸襟,更展示公正与公平,他们的心中只有真理没有个人得失;军事家、剑客、侠士和无数人民只认信仰,无惧生死,这都是这个民族之魂。如果依旧像怨妇一样喋喋不休地声讨那些惨案而不知自省,此民族还是彼民族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26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