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介绍过,由于2023年海洋异常高温,导致欧、亚、美洲大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都异常强大。当冷空气在高纬度地区蓄势之时,暖湿气流就会大举北上,让大陆气温急剧上升;当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完成蓄势南下之时,就会形成剧烈的降温冰冻、狂风、暴雪、冻雨等天气。这种气候模式让这个冬季中国大陆的气候很像是连续的过山车,到目前已经遭遇了几轮猛烈的升温、降温加上暴雪的过程,而春节之前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冻雨还给回乡欢度春节的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春节之后,中国大陆经历了一轮升温过程,到2月14日至15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又经历了一轮快速降温,让北方的热气一扫而光。但这轮降温来的快去的更快,从2月16日开始中国大陆又出现了更猛烈的大升温,强盛的暖湿气流开始大反攻,从海南一直吹到黑龙江,东北平原全面化冻,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高温全面上升到20度以上,而岭南等地的最高气温更达到了30度,几乎一步就跨入了夏天。
根据今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当大回暖来到之时气温大跳水也就不远了,16日之后超强冷空气已经悄悄地进入新疆潜伏了起来,从2月19日开始大举向东、向南发动进攻。
由于超强冷空气到来之前,中国从岭南到东北都被强大的暖湿气流所笼罩,当超强冷空气到来之后,中国大陆的广阔地区都会出现猛烈的降温、降雪或降下冻雨,一些地区还会降下特大暴雪并出现强对流天气。
气温变化就像连续的过山车已经是这个冬季的固定曲目,相信朋友们已经对此见怪不怪。
2023年的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比2022年飙升了0.23℃,让2023年成为全球海洋最热的一年,9月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海温最高的月份。海洋高温除了让大陆的气温不断坐上过山车、带来剧烈的升温与降温、带来猛烈的降雪和冻雨之外,还有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第一,海洋高温导致水体膨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这会导致底壳应力的剧烈变化。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1901年至2018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为15至25厘米,即每年平均上升1至2毫米。在1993年至2018年间,海水的热膨胀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程度占42%,冰川融化占21%、格林兰冰盖融化占15%,而南极洲冰盖融化则占8%。随着2023年出现海温的异常上升,因冰川或冰盖融化、水体热膨胀将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这会导致地壳应力的剧烈变化。
第二,海洋高温带来“搬运工”效应。
随着海洋异常高温的出现,就会导致一年四季的暖湿气流异常强盛、冷空气也异常强大,在夏季会给欧亚美州大陆带来飓风和强降水,冬季则带来强降雪。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冬季,各地降雪打破纪录的报道数不胜数。
到2024年2月5日,加拿大东海岸的新斯科舍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历史性的持续多日的暴风雪袭击,悉尼机场的降雪量达到103厘米,而悉尼市中心降雪量更高达150厘米,这个积雪厚度大大超过了1992年所创下的102厘米的记录。
加拿大西海岸也一样,BC省和育空地区的很多地方在这个冬季的积雪厚度都超出了历史记录,比如阿伯特斯福特1月18日的降雪高达29厘米,远超原来记录的7.4厘米。到2月初,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累计降雪量已超过了254厘米,很多建筑物已经被破坏。
这种情形也出现在中国。
中国的暴雪从2023年的11月就开始了。
截至2023年11月8日,内蒙古东南部、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吉林中西部等地出现暴雪到大暴雪,尤其黑龙江东部降雪最猛,汤原、方正、延寿、桦南、佳木斯、双鸭山、集贤、宝清等站出现特大暴雪,佳木斯24小时的降雪量达到50.3毫米,有52个站点降水量都打破了当地11月的单日降雪量历史记录。2023年11月,东北降水严重偏多,见下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雨雪,“总有扫不完的雪,要么在下雪要么就是在下雪的路上”,这是东北网友的形容。
2023年12月22日,山东半岛地区频繁遭遇冷流暴雪,到22日早晨,威海文登站积雪深度达74厘米,打破21日新创造的建站以来的积雪深度纪录55厘米,原来的降雪纪录是2005年12月13日创下的54厘米。
从2024年1月31日起,中国18个省市出现降雪,很多地区遭遇了强降雪,统计显示,在省会城市中,有9个城市的过程降水量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多,有五十多个站点的积雪厚度都打破了历史同期的记录。
加拿大、中国这种地理非常辽阔的大国,每年总会有一些地方打破降雪记录,这算不上怪事,但今年,无数地区的降雪一起打破降雪记录就是一种历史地理景观,这是海洋高温导致暖湿气流异常强大、冷空气同样强大所带来的结果。
海洋高温会导致高纬度的冰川、冰盖加速融化,同时,海洋高温导致的强降雪又会将海洋蒸发的水分“搬运”到大陆上。要注意的是,这些降雪并不会在当年的夏季完全融化,比如北美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北段山顶的积雪是常年不化的,美国阿拉斯加州、俄罗斯远东很多地区的积雪也是常年不化的,东北某些地方的积雪也常年不化,这就相当于将大量的海洋水分搬运到了高纬度地区的陆地上尤其是高山之上,这再次导致地壳应力的巨大变化。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海洋高温还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灭绝,也会导致海洋生态的剧烈变化,这里不考虑这些内容)
总结起来就是说,海洋异常高温带来的水体膨胀等因素会导致地球应力的急剧变化,海洋高温导致冰盖、冰川的加速融化,然后又出现海洋水分向陆地高原地区搬迁的过程,这进一步导致地球应力的急剧变化,当应力不断积累之后就需要进行能量释放,所以2023年的海洋高温之后,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强震的出现。
哪些地方更加危险哪?
地球上有三条主要的地震带:第一条当然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全球7级以上的强震有80%以上都发生在这一区域,见下图黄色线条。第二条是欧亚地震带,又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见下图绿色线条。第三条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是海底山脉,也称洋脊地震带。见下图蓝色线条。
今年出现创纪录降雪的地区,基本都集中在北太平洋两侧,即位于北美洲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上,说明该地区是地球应力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所以,东亚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北美西海岸地区最值得警惕;按照地震的空区理论,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其它地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都已经出现过8级以上的强震,只有俄罗斯远东和北美西海岸还处于空区;根据旱震理论,在大旱出现之后的3.5年以内一般都会有地震,旱情越严重震级会越高,越接近第三年震级也越高,上述这两个地区在2022年夏季爆发的高温干旱还令人记忆犹新,当时导致了大量的河流干涸,让这两个地区最值得警惕。
海洋高温会带来地壳应力的剧烈变化,今明两年很可能是地震、火山喷发频发的周期。
预测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这些业余人士更不可能做出预测。但基于今天一系列特殊的地理气候信号,人们应该对强震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生活中出现了地震的信号时——包括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自己就应该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