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特朗普,跨上黑天鹅

去年下半年在这个栏目中多次说到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从2022年一季度开启的加息进程中,美联储并未将利率水平加到足以抑制通胀的水平。第二个话题是,在通胀不符合要求的情形下美联储就在去年9月匆忙启动了降息周期,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不再细说。

至于美联储为什么会这么做,表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平滑经济,但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与美国政府的债务有关。2024-2026年是美国政府债务集中到期、需要集中借新还旧之年,一旦利率长时间维持在相对高位,意味着次贷危机之后发行的低息国债会集中兑换成高息国债,美国政府的债务成本就会飙升,在放大财政赤字的同时随时都可能触发美国政府的债务危机,所以,美联储需要早日启动降息周期。

美联储自身的做法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

降息就意味着美联储需要扩张资产负债表,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美元流动性进而压低利率,而加息则刚好相反,美联储需要缩表回收流动性,这是美联储在过去几十年中调控利率的基本方式,也是美联储一直遵守的规则。

但从去年9月启动的降息周期中,美联储降息的同时却持续缩表以回收流动性,这与以往的做法截然相反。这说明美联储虽然开启了降息周期,但很清楚通胀水平并未达标,隐患还在,随着降息周期的启动通胀就会卷土重来,所以需要继续回收美元流动性;同时,从去年七月以来美国的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失业率并不足以支持美联储的降息行动,这就可以间接地说明美联储并不是因为通胀而降息,也不是因失业率而降息,最可能是因政府的债务成本难以为继而降息,或者说压制政府债务成本是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时所考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既然降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债务,而通胀和失业率并不符合降息的要求,就会触发再通胀。

上述内容在去年四季度已经在这个栏目中多次论述过,今天就不再详细赘述。

现在,上述再通胀的担忧越来越接近成为现实。

下图是美国通胀率走势图,通胀已经连续四个月回升,而2025年1月的通胀数据更是大超预期。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特朗普等人认为只要通过增产石油压制油价就可以压制通胀,这种说法是很典型的误导。通胀本质是货币行为,货币才是通胀的终极推手,作为基础能源的原油虽然对通胀有重大影响,但却不是决定通胀的终极因素,否则,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主要产油国就不会有高通胀,中东各国也不必实施联系汇率。美国1月大超预期的通胀主要是由房屋、保险、教育、医疗等价格所驱动,其中房屋通胀在通胀中的占比居然接近30%。

下图是美国消费者1年通胀预期,从去年底到现在直线飙升。上次1年通胀预期如此猛烈地上升出现在2021年初,结果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四十多年拉最猛烈的通胀,看看这次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通胀会连续上行?为什么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在短期内飙升?我们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中性利率也被称为自然利率或均衡利率,是指在中性利率的利率水平下,经济可以在不产生通胀压力的情况下全速运行。换言之,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形成的实际利率等于中性利率时,经济处于其潜在产出水平——既不会引发过度通胀,也不会导致产出缺口。

目前美联储认可的中性利率是2.9%。美联储的名义利率是4.25%至4.50%,1月美国通胀率是3%,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形成的实际利率是1.25-1.5%,这个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美国的中性利率,这当然会刺激通胀。

所以,再通胀就是无法避免的。

随着全球化过程中产业不断外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的债务问题不断恶化,目前美国政府的负债率已经超过120%,当利率正常化之后这样的债务水平显然是不可持续的。2018年特朗普政府开启1.0版本的贸易战,随后的拜登政府不断切断科技产业链,但这些政策并未能改变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17年到2024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了1.5倍,见下表。此时的美国政府只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继续延续目前的政策,美国的贸易逆差会继续恶化,贸易逆差或顺差实际是就业和财政收入转移的过程,这是明显的,这就会导致美国的债务问题继续恶化,一旦引爆债务危机就会触发美元危机,通胀会快速发展,需求会快速收缩,这就是经济危机;第二种就是现在特朗普的做法,继续加高关税阻击进口,加高关税的本质是,在政府征收了过境税的同时,通过推高国内的供给成本来推动美元购买力的贬值,比如根据美国保险投资公司的计算,仅仅对加拿大、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就会将美国本土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推高6795美元,同时还会推升美国的中性利率导致实际利率与中性利率的差距更大,最终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刺激通胀。所以,看起来特朗普与拜登的做法不同,但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在需求收缩的同时通胀上行就成为必然趋势。

欧亚经济体与美国也没有不同。全球化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是欧亚生产、美国消费,欧亚经济体在建成全球主要供给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就形成了庞大的债务体系。全球化解体,外需减弱,就会引爆债务和房地产泡沫导致欧亚经济体的内需减弱。

最终的结局就是全球需求收缩。

全球需求减弱之后,经济增速就会下降,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利用率下降,产出下降与不变的债务之间就会形成错配,这就是今天要面对的现实。此时,各国都只有通过货币政策以应对债务问题,这就是今天美国再通胀的深层来源,也是其它经济体未来通胀的来源。经济增速下降与通胀恶化一起形成滞胀的组合,美国很可能要率先面对这只黑天鹅。

 

到这,朋友们会疑惑,这些宏观经济趋势对我们又有什么用?与我们有什么切身关系?

这些宏观经济就是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是我们的饭碗。

第一,要应对实际收入下降的困难。

2024年是日本经济的好年份,日本媒体不断报道平均月薪涨幅已经创出33年来的新高。但我们知道日本国债泡沫很可能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泡沫之一,要应对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央行的货币政策,而央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本质是通过在大众身上征收铸币税来为政府债务买单的过程,此时,劳动者的真实收入水平当然就会受到压制,这是被征收铸币税之后的必然结果。

所以,日本的真实情况是,虽然2024年是经济增长的“好年份”,可扣除通胀之后劳动者的真实收入却萎缩了0.2%,以至于2024年衡量富裕程度的日本恩格尔系数创出43年以来的新高,要注意的是,恩格尔系数越高意味着社会越贫困,这意味着日本的富裕程度已经倒退回43年前。

 

未来,由于需求萎缩导致经济潜力下降,劳动者的收入增速就会受到制约,同时,每个国家的人们又都需要应对铸币税水平加速上升的压力,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实际工资收入水平都会出现负增长,甚至还会出现失业上升和名义收入的负增长,我们为此准备好应对之策了吗?

第二,纸币本身并无价值,或者说纸币的价值与我们小孩课本上招贴画的价值并无差别。可纸币投入到经济活动中、通过投资活动产生了对应的GDP之后就被赋予了价值,所以就有了100、50、20、10元一张的钞票。

当全球经济的需求端减弱之后,意味着投资收益率下降,就意味着纸币的真实价值下降,面值100元纸币的真实购买力会快速下降。可政府为了应对债务问题又必须开动印钞机,这会刺激通胀,让纸币购买力下降的速度更快,所以就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首先,国际黄金火热,甚至已经热的发烫。这显然不是个别国家推动的,是几乎所有国家的人们共同推动的,而且由央行一马当先,都是为了躲避纸币贬值之祸;

其次,1月美国的通胀中,房屋通胀占比居然接近三成。

从疫情之后就在建议朋友们关注美国的房地产,逻辑基础就是,核心城市的房屋不仅具有实物货币的职能可以抵御纸币贬值,而且房屋还有出租收益,让房屋成为自己的“私人银行”以抵御纸币之祸。

中国多数人都还在谈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从2025-2026年开始,如果有人还趋势性看空一线城市城区的房价,就已经是不合时宜的,源于这些房产已经属于实物货币的范畴。

再次,在全球需求减弱之时并不利于大宗商品走势,源于只有经过供需关系调整之后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但那些供需关系良好的商品却已经走出了惊心动魄的走势,包括咖啡、可可等,背后都有货币廉价化的推动力。经过供需关系的调整之后,未来包括铜等金属、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必然会走出牛市。

这是一个纸币疯狂作妖的大时代!也是一个政治人物演戏的大时代。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14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