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克龙在欧洲风光无二,在其它北约国家并不积极的情形下决定派兵乌克兰。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在本月初表示,他已签署文件,很快将允许法国军事教官进入乌克兰的训练中心。但随后,乌克兰国防部又收回了这项说法。
6月5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我认为他们(即法国军人)已经在乌克兰领土上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军官或雇佣兵都是我们武装部队的合法目标。”
法国向乌克兰派兵,目前已经是既成事实,马克龙为何不顾其他北约成员国的意愿,也不顾俄罗斯的愤怒,执意派兵乌克兰?
第一,这是一场欧洲的地理战争
众所周知的是,自从17世纪末期开始,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就确定了西向策略,向欧洲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希望将俄罗斯建设成欧洲那样的文明发达国家。
为此,他老人家在1697年派出一个庞大的使团到欧洲参观学习,自己也伪装成一名普通团员混在其中,他目睹了欧洲各国文艺复兴的盛况,也见识了欧洲的文明程度,还见识了欧洲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时他还在荷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亲自学习造船技术,这些亲身经历为日后俄罗斯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俄罗斯历史上,只有两位沙皇被尊称“大帝”,彼得大帝是俄罗斯万众归心、毫无疑问的第一人,另一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后世沙皇都在遵循彼得大帝所制定的国策。所以,今天的俄罗斯虽然继承的是蒙古金帐汗国的体制与文化,但却自认为是欧洲国家。
一说到向谁学习,中国人一定就会想到拜师学艺那一幕,学生需要对老师十分恭敬,但这一套用在俄罗斯身上却并不合适。
在彼得大帝之后的三百年中,俄罗斯人固然在努力融入欧洲,向欧洲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和科学技术,但俄罗斯人喝酒、打架是好手,要让他们搞建设却不怎么灵光,也就难以将俄罗斯建成欧洲那样的国家,然后就有了俄罗斯独到的学习方式。
“俄罗斯的领土永无尽头”是俄罗斯人的信条,既然自己搞建设是菜鸟,打架是好手,就可以采取更直接的方式“学习”欧洲,将欧洲领土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自己不就成了欧洲那样文明发达的国家了吗?到这,估计很多中国人会立即懵圈,但这却是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当然来自蒙古文化,蒙古人通过不断的军事征伐将很多更文明的地区并入了自己的版图,最终建立起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
从此,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地理战争打响了。
在彼得大帝之后的数百年中,俄罗斯一直在与自己的“老师”干仗,最著名的大型战争就包括:1561年至1809年间与瑞典的八次战争;1569年至1795年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历时约200年的战争;17至19世纪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历时两百多年共计12次的俄土战争;当然更不能忘记与拿破仑法国之间的系列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俄罗斯的“学习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冷战也可以看做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就是俄罗斯的“学习”方式,它希望自己不断向欧洲方向扩张领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文明国家。
在俄罗斯鼎盛时期,北欧基本臣服了俄罗斯,芬兰还曾经并入俄罗斯成为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大公国,东欧的大部分地区也受到俄罗斯的控制,但俄罗斯却一直无法控制欧洲的核心地带——以西欧平原为核心的中西欧地区。
从下面的欧洲地理图可见,如果俄罗斯要征服中西欧地区,或者中西欧国家要打击俄罗斯,都必须经过波德平原,这就让波德平原东侧的波兰成为俄欧之间的门槛,成为四战之地,所以波兰历史上曾经四次被瓜分,成为欧俄之间地理战争的牺牲品,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地理决定论。
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内,乌克兰的大部分领土都曾经是波兰的版图,现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与过去进攻波兰并无差别,这肯定会让法德等欧洲国家想起历史,所以,这就是过去数百年地理战争的延续。
法德两国是欧盟的两架马车,基于历史因素德国主要在经济上发挥作用,而法国主要在政治与军事上发挥作用,既然地理战争已经再次打响,法国就必须挺身而出。如果当缩头乌龟,在将来的欧盟事物中法国就没资格与德国一起坐在主席台上。
第二,法国不能容忍普京威胁欧元区
前面说过,俄罗斯的历史就是扩张史,周边国家固然深受其害,即便与俄罗斯没有领土接壤的国家,也时时受到北极熊的威慑。所以,欧亚大陆上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俄罗斯成为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欧洲宪兵,也不希望俄罗斯成为苏联那样的大帝国,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欧亚大陆上的其它国家都会被压迫的喘不过起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可以作证。
这就决定俄乌战争打响之后,欧亚大陆上的所有国家都希望形成长期的消耗战局势,持续削弱俄罗斯。对于地缘政治来说,这几乎就是最简单的常识。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从海洋国家来说,虽然对乌克兰进行了大量的财政和军火援助,这是支出,但战争却可以让自己的军火工业不断繁荣,欧亚资本还会向海洋国家流入,同时在历史上的很多时间,俄罗斯一直是海洋国家的值夜人,一个虚弱的俄罗斯才会老老实实承担这个角色,所以,海洋国家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下去。
东方国家也有自己的收获。俄罗斯受到欧美的联合制裁之后,在能源出口问题上就没有了多少讨价还价的筹码,东方国家可以获得廉价能源,同时还可以在俄罗斯的商品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更重要的是,俄乌战争继续,东方国家就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所以,东方几个大国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下去。
上图是欧元区地区地图,当俄乌消耗战不断持续之后,欧元区却开始陷入了焦虑:
首先是,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欧洲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再加上战火持续不断,就会推动欧元区内的一些资本和产业出走,这是长期的、巨大的损失。
其次,战争不断持续会给欧元区内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对欧元区经济形成长期的损害。
再次,一旦俄罗斯击败乌克兰,或者俄罗斯通过白俄罗斯向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发动进攻,欧元区国家就会进入战争状态,这会导致军费暴增。想想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之时让欧元风声鹤唳,一旦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国家陷入战争,和平时期建立起来的欧元就可能遭受严重的威胁。
所以,海洋国家有耐心等待,东方国家也有耐心等待,唯独欧洲开始焦虑,甚至开始如坐针毡,根源就在于这场战争是欧洲的地理战争,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对欧元区会形成巨大的损害。
在这种情形下,法国需要派兵乌克兰让战火远离欧元区。
第三,从当今时势看待俄乌战争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球的地缘政治矛盾得到了抑制,全球实现了和平,只有如此各国才能聚焦于经济发展,而全球化解体则意味着全球的地缘矛盾开始恶化,和平环境开始不在,战争年代开始回归。所以在世界历史上,以和平为主的年代和以战争为主的年代所占的时间差不多。
现在是全球化解体的年代,意味着世界又进入了地缘矛盾持续恶化的战争周期。
但经过本次全球化之后,欧美不断将基础产业向南方国家迁徙,这就让本土的军火工业的产能十分薄弱,国家的组织、全民的意志也无法适应战争年代的要求。
从这种含义来说,俄乌战争就是普京总统降下的一场“及时雨”,可以推动欧美国家进行经济转型,改善社会组织、唤醒社会意志,以适应战争年代。
马克龙不会辜负这场“及时雨”。
马克龙在去年就说到,法国必须向战时转型,这种转型可以顺利完成吗?根本不可能。中西欧国家距离战场还很远,还听不到炮声,人们还活在过去的歌舞升平之中,如果要向战时转移,意味着增加国安支出减少福利支出,民众就会走上街头,让转型难以实现。
此时,只有看到自己的士兵在前线奋战,看到士兵的鲜血之后,国民才会抛弃幻想面对战争,当全民的意志开始转型之后,国家经济和组织才能向战时转型。所以,马克龙执意派兵乌克兰是主动推动法国转型的手段,以更主动的姿态应对未来的战争年代。
英国开始改革兵役制度,德国则更新了战时措施,这都是战争动员的过程,两国的国防部长还公开呼吁准备应对新的世界大战。瑞士空军已经开始演练在高速公路上降落,旨在确保军事基地受到攻击之时仍能够继续作战,这种演练是1991年之后的第一次,而1991年正是苏联解体之年。欧洲国家正逐渐进入战时体制,他们的做法与马克龙一脉相承。
马克龙有能力达成自己的目标吗?
一旦法军走上战场,当然就有流血,法国的民族主义就会觉醒,民众的意志就可以统一,就会推动法国社会向战时转型。
俄乌战争的焦点无疑是克里米亚半岛,对这一点没有人有疑问,从2014年开始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争夺的就是克里米亚。
一旦法军入场,当出现死伤之后,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空军就随时可能进场,他们应该有能力夺取克里米亚的制空权。
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力战舰已经被乌军送到了海底,剩余的舰船则躲在黑海东岸的港口中不敢冒头,一旦再失去制空权,克里米亚俄军还能坚守吗?看看上图就知道,很难。目前,乌军正在袭击刻赤港口的渡轮,克里米亚大桥随时可能再次遭遇攻击,而法国已经确定将为乌克兰提供幻影战斗机并负责培训飞行员,再加上F16正进入战场,都在为封锁克里米亚半岛做准备。
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当时还没有空军,当俄罗斯黑海舰队全军覆没之后战争的结局就已经确定,现在黑海舰队已经失去了制海权,一旦俄军再失去制空权,战争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所以,马克龙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目标,有机会打赢这场欧洲的地理战争,捍卫欧元和欧盟,捍卫法国在欧盟中的旗手地位。
马克龙需要杀入莫斯科吗?当然不用,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但今天,克里米亚却是莫斯科的魂魄,很可能还代表着普京的政治命运。
马克龙看清了当今世界的时局,也终于看清了俄罗斯,这是一个只崇尚喝酒、捕猎和好勇斗狠的民族,你跟他空谈和平他反而瞧不起你,很多人可能还会记得俄乌战争刚刚打响之时在克里姆林宫普京与马克龙之间那张18米的长桌子,这就是普京的态度,是鄙视和轻蔑;如果只会跟他谈生意他会认为你是小白脸,只会蝇营狗苟,只有在战场上将它打的满地找牙,他才会真心认输并在欧洲开启和平模式。这就是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所获得的结果,英法击败了俄罗斯之后让欧洲的地理战争暂时停歇,俄罗斯的欧洲方向实现了和平,但俄罗斯这个国家永远不会停止扩张的脚步,其它方向开始烽烟四起。
马克龙能否如愿?最终取决于法军和幻影战机的战力,莫斯科从不相信眼泪,普京只相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