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先要说一个世界岛的概念。
世界岛和心脏地带理论,又被称为陆心说,是麦金德在1902年于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提出来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麦金德将地缘政治分析应用到全球角度。麦金德认为,地球由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饶的陆地组合;在世界岛的边缘,有一系列相对孤立的大陆,如美洲大陆、澳洲大陆、菲律宾、印尼、日本及不列颠列岛。自伏尔加河到长江,自喜马拉雅山脉到北极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麦金德认为,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没有强权能单独控制这片广阔的心脏地带。由于人力资源与供给的困难,自古以来,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的连续军事扩张不可能实现。我们知道唯一基本控制了这一心脏地带的古代国家是蒙古帝国,但很快就崩溃了。可现代铁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单一强权主宰心脏地带的难度,当密集的铁路网覆盖欧亚大陆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就可以主宰这片自东欧门户开始到东方的广袤土地,进而这个国家就可以主宰欧亚大陆,这将是主宰世界的前奏。在现代,最接近这一地位的就是六十年代前后的苏联,但苏联也很快就解体了。
下图就是麦金德所描述的世界岛,深颜色部分就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麦金德由此得到这样的结论:控制东欧即掌控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控制心脏地带即掌控世界岛;控制世界岛即掌控世界。在麦金德谈论世界岛的概念时,欧洲还是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的核心,这里集中了所有的世界列强,他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今天全球的地缘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说法只能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麦金德是英国地理学家、政治学家及经济学家,它最关心的当然是英国,他的上述结论就总结了当时世界两大海洋强权国家英国和美国的地缘政治噩梦:一旦德国和俄国控制了东欧,就将是德、俄主宰世界的前奏。
一般认为世界岛理论可以合理解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和俄罗斯(苏联)都希望控制东欧,进而控制整个欧亚大陆,也就引爆了两次世界大战。
欧亚大陆的主要国家,都占据了世界岛的一部分,有些处于心脏地带、有些靠近心脏地带,而非洲和欧亚大陆是世界文明的先发地区,具有巨大的人力与发展潜力,这就让欧亚各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争夺中占据了地缘优势。
但优势与劣势永远是相伴相生的,欧亚各国既然占据了优势也就有了劣势:欧亚大陆国家的文化基本都属于大陆文化,土地或领土代表国家主权,土地也代表了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在主权问题上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欧亚大陆国家的历史久远,领土不断变更,这就让各国之间的领土矛盾错综复杂而且永远无法厘清,这就导致了持续不断的战争。由此可见,世界历史上的大型战争几乎都发生在这块大陆上,很多战争持续数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有些战争甚至可以让一国的青壮年丧失殆尽。
另外,大陆型文化形成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模式,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本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动乱或持续不断的战争,往往伴随着改朝换代。
非洲、欧洲、亚洲是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但宗教纷争也导致了长期的、持续不断地战争,这些战争一直贯穿着欧亚大陆的历史。
长期的、频繁的战争会对欧亚文明的发展成果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导致经济社会的剧烈倒退,这是欧亚大陆各国很难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源。这导致居民生活水平无法稳定提高,各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受到根本性的制约。
所以我们就看到,亚欧大陆国家的人口曲线波动的十分剧烈,和平时期的人口发展迅速,但战争周期到来之后又会导致人口的剧烈收缩,欧亚人口历史曲线实际代表着一部民众的血泪史。下图是欧亚大陆人口曲线变化图,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虽然英国“光荣孤立”的政策、也就是大陆均势策略的建立早于世界岛概念的提出,美国从建国前后就开始奉行孤立主义的政策,更早于世界岛概念的出现,但无论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还是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都是基于世界岛概念而建立的对策,而且本质是防御战略。面对欧亚大陆巨大的人口、资源、地理纵深等优势,他们也只能防御。
恰恰就因为英国建立了“光荣孤立”、美国建立了“孤立主义”的防御策略,让他们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在1689年至1815年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就开始逐渐形成。在1803年至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虽然最终制服了法国,但也深刻地体会到大陆国家巨大的战争潜力,作为一个岛国的英国是远远无法比拟的。从此英国开始正式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即绝不以价值观、贸易等因素与大陆国家建立紧密的同盟关系,相反,不断扶持其他欧亚大国以制衡欧亚大陆上的强权国家,在19世纪后期英国一直扶持法国等国家制衡当时的欧洲宪兵——沙俄,当欧洲大陆的力量实现了均衡之时,再加上英国不断通过工业革命和海上贸易壮大自己,英国就奠定了自己超级大国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而一战二战时期,英国联合俄、法制衡德国强权,最终德国强权被摧毁,使得德国不再具备威胁英国的能力。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传统,也是美国的国策。
美国孤立主义的历史“同英国在北美大陆首次殖民一样古老”。独立战争爆发前,北美殖民地的不少人就普遍存在着一种切断与英国及欧洲的联系、实行“孤立”政策的思想。建国之初,孤立主义便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等开国领导人无不具有这一观念。正是本着孤立主义思想,亚当斯等人起草了《1776年条约计划》,确定了日后美国与外国交往的基本准则。1780年亚当斯又告诫国会不要把美国和欧洲列强纠缠在一起,双方的往来仅限于商业,而不是政治,更不是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从1792年开始英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与法国进行了全面战争,华盛顿立即发表《中立宣言》,宣称美国将坚持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禁止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
你们打你们的,美国绝不掺和,这就是美国坚定不移的国策。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第一次明确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欧洲的纷争在实质上与美国毫不相关,美国卷入欧洲的政治是极不明智的;美国应当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发展同外国的贸易关系时,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避免与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的同盟。华盛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孤立主义”一词,但他将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并被亚当斯、杰斐逊等人继续遵循。在亚当斯看来,华盛顿的告别演说将构成美国未来整个对外政策体系的基石。杰斐逊也在就职演说中重申,“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通商往来和友诚相待,但不与任何一国结成同盟”。
孤立主义一直都是美国的国策,最典型的是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美国却在战后立即龟缩回到美洲,绝不再干涉欧亚大陆的事物,整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社会孤立主义氛围最为鼎盛的时期。
二战之后,美国才逐渐走出美洲,但依旧没有放弃孤立主义。每当在欧亚大陆的政治与军事行动遇挫之后,孤立主义就会迅速抬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财政和债务体系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已经难以继续推进扩张性的政治与军事政策,此时美国立即回归孤立主义的路线,奥巴马、川普、拜登时期持续从欧亚大陆撤出军队,拜登总统即便以逃跑的形式也要从阿富汗撤军,而川普总统更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加征钢铝关税,这都是典型的孤立主义。
虽然美国的独立战争是在法国的支援下获胜的,但后世的人们却一直强调美英是一家,核心就在于美国继承的是英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甚至还在不断发展。美国“孤立主义”的政策与英国“光荣孤立”政策如出一辙。
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原因是,既然欧亚大陆是战争之源,如果要让自己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避免自己卷入战争的漩涡之中,这是自己可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当自己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之后就可以不断壮大,这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路径完全一致。
最终,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在战争中,欧亚大陆的人才和资本都会到海外避险,给美国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发展动力;欧亚大陆的战争时期,各国的基础设施都被打的稀巴烂,生产活动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就只能向全球的“后勤基地”——美洲大量采购民品和军品,当美洲成为全球的生产基地之后,经济规模开始飞速膨胀。人才不断聚集推动科技高速发展,再加上经济规模超常膨胀,就是美国的超级大国之路。
因为欧亚大陆的大陆型文化以及各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无法解脱的领土纠纷;也让自身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断积累,这就让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巨型火药桶,它总会周期性引爆。对于英美来说奉行孤立政策,避免深度卷入欧亚火药桶、甘心作为欧亚大陆战争时期的后勤补给基地和人才与资本的收拢基地,就是国策。
美英的超级大国地位实际是欧亚各国主动成就的结果。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负债率不断飙升,美国财政和债务已经不足以支撑美军的全球扩张,孤立主义再次加速回归,而乌克兰战争不过是美国回归孤立主义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所以在俄乌战争中,美国竭尽全力避免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目的就是避免深度卷入欧亚事物,在自身财政、债务濒临危机时期,深度卷入欧亚大陆的是非之中本质就等于自焚。但又不能眼见欧亚大陆的力量失衡,所以从战争伊始就不断援助乌克兰。战争持续到今天,乌克兰已经由劣势转为优势,甚至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收复克里米亚,而美元兑俄罗斯卢布已经达到1:100,意味着俄罗斯的战争潜力正在耗尽,这个时间点或许就到了美国有序撤出对乌援助的时刻了,所以,美国国内援助乌克兰的预算开始遭遇到阻力,或许属于巧合,但更是时势。
欧盟二十七国外长集体访问基辅,意味着乌克兰战争将逐渐成为欧洲人自家的事,符合英美孤立主义的要求。
欧亚各国的仗打不完,美英就有资格选择继续孤立,从欧亚大陆撤出、或边打边撤就是美国今天的国策。
希望欧亚大陆尽快解决战争不断循环爆发的根源,源于文明需要持续稳定的积累作为基础,而战争只会中断积累过程进而对文明的进步造成严重的破坏。
反对战争,是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