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那场屈辱的战败!

英国脱欧、韩国在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重新开启的标志,英国韩国都以自己的全球战略和军事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进行选择。7月10日,日本国会参议院改选投票水落石出,在改选的121个议席中,执政联盟自民党和公民党新增10个席位,使两党所控议席达到145个,加上另外两个赞成修宪的右翼党派席位,已超过全部242个议席的2/3。这意味着日本修宪已基本扫清法律障碍,修宪已是大势所趋。部分媒体总是误导民众说: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安倍晋三等少数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石原慎太郎是日本右翼人物,也是国际上著名的反华、反美分子,也是“购买钓鱼岛”事件的直接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在他的策划下,日本政府实现了将钓鱼岛“国有化”。可这样一位极右分子,1999年、2003年、2007年、2011年却四次当选东京都知事,2007年第三次竞选东京都知事时,在选举前进行了50多场演讲,而最后一次当选前仅仅进行了3次演讲就轻易获胜,大东京的人口占日本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个极右人物越来越轻易地当选东京都知事,再加上以自民党、公明党为首的修宪势力获得众议院和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席,都意味着日本的民意代表主流集体右转已经成为事实,绝对不是安倍晋三等少数人的行为。

右翼势力成为日本的主流势力,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在加速走向军事化的道路上,韩国也将军事战略至于经济利益之上,军备竞赛和战争在未来已经不可避免。可是,国内的大部分民意却认为日本不敢开战,如果日本胆敢开战,中国的导弹可以摧毁日本列岛,日本完全不堪一击,等等,这样的态度极为危险。这不得不让人想起100多年前的那一幕。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行“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甲午海战之前,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国力步入鼎盛时期。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希望通过战争进行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整个日本从天皇到富人再到国民,逐渐成为一部战争机器,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当时的清朝是什么情形哪?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慈禧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1861年12月,慈禧改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从此,慈禧掌握了权力。

慈禧比较著名的一句话是“天朝上国”,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笑谈,但在当时却并不完全是夜郎自大。

自隋朝起,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而附属、藩属国对中国称天朝宗主国,如高句丽、琉球、吐谷浑等国称中国为天朝。意指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的“天朝大国”。

慈禧掌握权力之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同时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工商业也得到发展,使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时代。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并占领了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日军失利。虽然清朝战胜,但依旧向日本赔偿白银50万两并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间接地承认了琉球人是日本属民,之后,日军从台湾撤军。琉球后来改为冲绳,正式并入日本的版图。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1884年,日本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对日战争的不断胜利(虽然失去了琉球),让清朝认为日本不过是“癣疥之疾”,天朝上国的感觉日益美好。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取得胜利,并挫败沙俄侵占新疆伊犁等地的阴谋;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战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再加上对日战争中取得胜利,连英国权威人士都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日本登不上台面。1888年,清朝更建立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在外表看来,当时的清朝似乎又重现鼎盛时期的国力,所以,慈禧嘴中的“天朝上国”并不完全是夜郎自大。

虽然日本在当时不断扩军备战,清朝也有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人提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还认为日本不过是“蕞尔小邦”、“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扩充军备之时,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完全不把日本人当回事,心中似乎也认为,日本如果发动对华战争就是以卵击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兵法说:骄兵必败。狂妄自大就是失败的种子。

从硬件来说,无论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同治中兴”后的经济发展、号称亚洲第一水师的北洋海军、占绝对优势的陆军人数以及购自德国英国的先进军事装备,等等,清朝都有蔑视日本的理由,即便今天的人们估计也是如此观点。但日本人又是怎么看哪?1889年4月,荒尾精向日本参谋本部递交了乐善堂间谍们的第一份重要成果: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复命书》。这份报告认为,清国的“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透露出的意思自然是所谓的“天朝上国”不堪一击,也是鄙视的态度。其中的“祖宗基业殆尽倾颓”具有深刻的含义,日本人自认为继承了宋朝,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日本是非常认同的,而清朝根本就没有继承中华的传统,基业殆尽倾颓。此后由驻华间谍们提供的一连串大势报告中,最鲜明的就是强调中国全民腐败,而不仅仅是官场腐败。甲午海战前后,宗方小太郎在给日本政府的报告中,分析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仅有9074万两银子外加523万石米,与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很不般配。据他实际调查,民间的实际税赋是此表观税赋的四倍,而且此类“定额以外之收入,一钱不入国库,均为地方官吏所私有”“人心腐败已达极点”。当时,西方有不少人看好中国即将崛起,坚信以中国之丰富物产,如能积极变革,则“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也”。但宗方小太郎对此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见其形而下未见其形而上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再“及其形体”。他眼中的中国虽然表面上在进步,也开始再次自诩为天朝上国,但“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经不起大风地震之灾。同时期的李鸿章就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此二人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共同的意思都是说,所谓的改革都仅仅停留在皮毛上,没有涉及实质,就谈不上进步,所谓的繁荣与强大不过是幻影,一吹即散。

至于是清朝主流的观点正确,还是日本人士的观点有理,到今天已经不必争论,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而告终,从此,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跻身世界列强之列,而清朝则进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

甲午海战是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对外战争不断失败的缩影。中国在亚洲,无论国土还是人口都是第一位的,经济实力也是领先的,在亚洲国家中就是一个巨无霸的水平,可是,在对外战争中却经常扮演失败的角色(当然也有很多战胜的时期,比如朱元璋父子对蒙古人的战争基本是百战百胜,唐朝在西域的征战中也是战胜者,但以中国的国土人口和国力来说,并不值得沾沾自喜),南北朝大分裂时期、蒙古人攻入中原、满族人建立清朝、清末时期对外战争不断失败都是典型。在这些过程中,无数中原人人头落地、妻离子散,百姓的税收在战争中和战后的赔款中消耗殆尽,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

可是,文人们为了特定的利益,却以“外族进入中原却最终都被同化”这样的阿Q精神来显示自己很“强大”,进而掩盖自己的无能,真是恬不知耻。似乎在南北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攻入中原时期所死亡的无数中原人民都是该死的。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对外战争中不断战败,百姓流离失所,承受无穷无尽的灾难,需要的是找出背后的罪魁祸首,革除弊端,而不能用这些无耻的语言来麻痹社会,蒙蔽大众。

诚然,甲午海战(封建史上历次对外战败大多也都是这样的原因)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大致包括:决策阶层内部缺乏预见力、缺乏战略眼光、内部党争,装备上的落后,战争中战术的失误,等等,但这些东西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体制性战败!

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对外战争中,如果要展现强大的实力,必须让每一个国民深深地体会到战争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也是每个士兵自己的事情,保卫国家就是保卫自己,只有如此,才能让整个国家成为一部精良运转的战争机器,这才能在对外征战中取得胜利。前段时间,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位日本妇女说:如果发生中日战争,她会首先报名参加慰安妇劳军。当每个人都全心全意投入战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忘死,这个民族在对外战争中自然是强大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哪?无论你这个国家采取的是何种制度,都必须完全代表的是每一位国民的利益,而不是小集体小家庭的个人私利,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相反,中国封建史上,尤其是儒家登上殿堂之后,等级观念不断深化,社会分成三六九等,这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鲜明的特色。对于百姓来说,对外战争胜利了,无法改变被剥削被奴役的角色,对外战争失败了,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主人而已,自己被剥削被奴役的角色没有丝毫的变化。唯一的差别就是龙椅上的那个人在不断变换而已,姓李的换成姓赵的,姓赵的换成黄金家族,黄金家族换成姓朱的,姓朱的换成爱新觉罗,等等。战争是龙椅上那个人的事情,和百姓没有多少关系。让每一位民众全心全意投身于战争之中,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由此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沉重的话题:蒙古人攻入中原,有很多中原人出谋划策甚至充当先导;满族人攻入中原,也有很多汉人中的所谓“精英”辅助;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伪军、汉奸是日本统治中原大地的重要力量;在在甲午海战的黄海海战中,“致远”号沉没后,战事处于紧急关头,“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广甲”号管带吴敬荣却临阵脱逃。在他们心中,无论谁成为中原的统治者,自身都是奴才的角色,根本没差别,汉奸和临阵投降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可笑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汉族的知识分子们还将它们美滋滋地大肆吹捧,在他们的眼中,蒙古人满族人屠杀了无数中原人这都不是事,因为无论谁登上龙椅,自己都是打工的角色。

悲哀!

统治者与普罗大众在战争中是一种割裂的状态,统治者内部也一样,将对外战争当作自己在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手段。甲午海战过程中,主战派和主和派不断争论、争吵,严重地影响了战争胜负。主战派与主和派之分贯穿中国的封建历史,因为无论主战还是主和,他们的目的都不是对外,更重要的是内部的争权夺利。所以,这种等级社会在对外征战中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在大部分时期自然扮演了失败、可悲的角色。可笑的是,文人们还不断为这些失败梳妆打扮,将自己打扮成受气包的角色,我们之所以不断失败,是因为“蛮夷”人过于凶残,没有中华的道德修养,等等,让整个宇宙笑掉大牙。

今天,重读这些历史,是为了不再犯历史的错误。未来的几十年,很可能是世界列强互相争霸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对抗与战争再次来临,日本(或许还包括韩国)都已经走在军事化的路上,中国不应该再犯慈禧嘴中“天朝上国”模式的错误。要取得世界争霸的主动和胜利,就必须让战争成为每一个国民主动参与的行为。至于民主制度还是集权制度,并不是根本问题,但无论采取任何制度,这种制度都必须代表的是每一个民众的利益,绝不能仅仅代表某个集体和某个家族的利益,只有如此,国家的每一个民众才能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下团结成为一个坚强的整体,才能在对外争霸中挣得先机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战争就仅仅是统治阶层这个小集体的事情,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就只能被奴役。

抗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毛**鲜明地提出要全民抗战、总体战的思想,要保家卫国。实现全民抗战和总体战的基础是土地革命,将土地分配到民众的手中,民众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就会奋勇投身于抗战和抗美援朝之中,让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抗美援朝就成为这个国家的立国之战,这个“国”已经不仅仅代表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主要代表的是民众的利益,因为土地革命。

可是,到了今天,看看土地市场的局势,权力横冲直撞,土地被肆意掠夺(强拆等不过是为了土地),只能是一声叹息,中国还是没有迈出历史的循环。各种等级观念层出不穷,体制内外、居民居住证临时居住证、医保社保的差别、县太爷基本等于土皇帝,等等,等级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每一寸肌肤,离心离德一盘散沙的局势已经形成,你怎么面对未来的世界争霸?靠少数人就可以战胜日本这样精致的战争机器?祈祷吧。

打破等级、破除独尊,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除此别无它途。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12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