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我们怎么“传家”?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间,父母们往往会触景生情,我们到底该怎么传家?

对中国人来说,答案也是现成的。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三世而斩”。孟子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影响过了五代就断绝了,小人的影响过了三代也断绝了。

《增广贤文》中的说法更流行,也更被中国人认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其中的意思说的很清楚,如果要以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耕读传家也都收到限制,唯有道德传家,才能久远。

为什么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得到了富贵,然后将爵位或金山银山传承给子孙之后,就认为已经将富贵传承给了子孙,这种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一个人之所以得到了富贵,源于自身拥有独到的能力,只有那些具有深谋远虑或开疆扩土能力的人,同时还具有识人之能、跟对了人,在建立了不世之功勋之后,才有可能封侯拜相,最终获得爵位;只有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敏锐洞察力同时又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才可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积累巨额的财富,这都需要突出的、卓越的综合品质,所以,真正的“富贵”就是这种综合品质,而不是世人看得见的一纸爵位或金山银山,当一个家族传承的只是爵位或金山银山之时,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传承或者说传承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当然就不能久远。

爵位或金山银山很容易形成“负资产”。富贵人家的子弟本身就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这不利于他们锻炼自己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当父辈老去自己获得爵位或金山银山之后,很容易放任自己,当然也就很容易失去爵位和家财,最终沦为平庸,甚至可能招来灾祸。所以,以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然后我们再看诗书传家。

“诗”和“书”在这里代表着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这里强调了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培养后代文化素养和品德的重要性。通过传承知识和文化,家族能够保持优良的家风和传统,培养出有教养、有才华、有道德的子孙后代,从而延续家族的繁荣和声誉。

世上几乎每个人都读书,但读书的结果千差万别,源于每个人的悟性差距非常大,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握书中真正的内涵。比如,古往今来无数人读过《史记》,但我敢说每个人得到的内涵或心得都不同,互相之间的差距甚远。

有些家族的父辈具有超高的悟性,可以读出书中的精髓,甚至最终成为一代大师,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地教育子孙,都无法保证子孙也成为大师,源于悟性差距很大,仅仅靠后天的培养无法让悟性达到大师的境界,这些都是客观的事实。所以,诗书传家也无法久远。

耕读传家更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是物资与精神的结合,所以就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在农耕社会,富贵之人的主要财富都是土地,中国自古就是重视读书的民族,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更是如此。在周代,只有官员的子弟才能读书,即便到后来,也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当一个家庭既有物质基础又有文化基础之时,子孙就更容易入仕,让家族不断兴旺并传承下去。即便有的子孙在朝堂之上因为犯法被诛杀,但株连九族的极少,最多也不过是株连三族,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已经实行私有制,即便子孙犯法被株连三族一般都不会没收整个家族的土地,既然家族的物质基础还在,就可以继续培养其它子孙入仕,重新光大自己的家族并不断传承。

耕读传家的典范之一是“琅琊王氏”。

琅邪王氏出自姬姓,姬姓是周天子的姓氏,这是中国人中最主要的姓氏。琅邪王氏的开族始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王子成父,他是周桓王的第二个儿子,因避“子克之乱”而投奔齐国。在齐桓公时期,因管仲的举荐被任命为齐国大司马。齐桓公死后,王子成父的后代继续担任齐国的将领,于是定居在了齐国,并世代以“王”为氏,成为琅邪王氏之始。

秦统一六国的功臣王翦与他的子孙王贲、王离都是王子成父的后代。

到了秦末,王离之子王元为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徒临沂”。西汉昭、宣时期,王元四世孙博士、谏议大夫王吉迁徙到临沂都乡南仁里,成为有史可考的琅邪郡临沂王氏家族的始祖。

琅邪王氏作为名门望族,发迹于西汉,发展与魏晋,到东晋时期达到鼎盛,然后又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公元31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邪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今天的南京称帝,史称东晋,而琅邪王氏居功至伟,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以至于司马睿欲与琅邪王氏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以至于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琅邪王氏中有两个人在今天是无人不知的人物,第一个是王羲之,王羲之的父亲就是建议司马睿南迁的王旷,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另外一个就是明朝的第一牛人王阳明,根据最新的考证,他就是王羲之的后代。

耕读传家的另一个典范是弘农杨氏,这是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士族,其第一始祖是西汉昭帝时期的丞相杨敞。杨敞有一个著名的老丈人在今天是无人不晓,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将自己的女儿司马英嫁给了杨敞。从西汉丞相杨敞开始,到“西晋三杨”,再到隋朝皇帝杨坚、杨广,以及后来唐代杨姓“十一宰相”,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弘农杨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但家族却依旧显赫。

耕读传家已经非常厉害,很多豪门望族可以传承数百年甚至千年,为什么最受推崇的却是道德传家?

一说到道德传家,就有人说要树立好的家风,要以良善为本,然后就可以实现道德传家,还以《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来佐证。这些说法是对的,但仅仅是皮毛。

这个世上有无数树立了良好家风的家庭,也有无数以良善为本的家庭,可以传承十代以上甚至数百年吗?几乎没有。

在这里,应该感悟的是“道”“德”这两个字。

道是什么?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存在,道虚无,却生所有的有。道之名只可体悟而不可言表,虚无也仅仅是人们在后天的意识中硬给“道”起的名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总结起来说,道是万物之祖,也是万物的归宿,道是天地的运行基本法则,掌握了道就掌握了天下运行的基本规律。

德是做人之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地阐述了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当一个家族掌握了道,按着道的要求进行传承,意味着按照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来传承,也意味着掌握了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当一个家族拥有德,意味着自己家族的传承过程与社会相融,家族的发展过程本身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道德传家当然就会最为长久。

道德传家的典范首先就是老子,虽然老子的族谱已经不详,但依旧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一部五千言感悟、启迪着后世无数人。另外一个典范或许应该是孔子,从西周开始中国建立起以家族为核心的等级社会,而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深度契合了社会的要求,让家族传承与社会需要融为一体,世世代代地传承下来,孔家也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的无冕之王,受到历代帝王的膜拜和万众的敬仰,这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最大的豪门望族。

古人言,三到五代才能改变一个家族,每个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使命(感)。今天只是将自己的一点感悟写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共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057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