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扶稳坐好,美元倒灌,洪灾滔天

2023年3月,美国的银行业遭遇了一轮严重的危机,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中型银行直接倒闭,这轮银行业危机的源头显然是债务。

到2021年底,美国债券市场(含国债市场)规模达到50万亿美元,这些债券主要由美联储、各国央行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银行、投行、基金、养老基金等)持有,金融机构持有的比例超过一半。

2020年初疫情爆发,美联储再次大幅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从2021年开始美国的通胀开始暴涨,此时美联储为了打击通胀只能选择快速加息,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内美元的基准利率就从零提升到目前的5%。

随着美元基准利率的暴涨就导致债券收益率暴涨、债券价格暴跌,随着债券价格暴跌就让持有这些债券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巨额亏损。以这些金融机构持有债券总数的一半来计算,平均价格下跌20%之后其损失就达到了惊人的5万亿美元,这个损失相当于美国2022年GDP的19.6%,考虑到很多金融机构购进这些债券时使用了杠杆(低的两三倍,最高达到十倍以上),如此巨额的损失足以让众多金融机构直接破产。

一旦美联储继续快速加息,就会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破产,美国将立即陷入大萧条,这绝不是什么虚言。

所以,上月爆发的银行业危机就给美联储的加息进程踩下了刹车片,在上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调低了今年的利率目标至5.1%,即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最多再加息0.25%。

但目前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当前的通胀率还在6%(核心通胀率是5.5%),银行业问题给美联储的加息进程踩刹车,这意味着美元依旧是负利率(即基准利率减去通胀率为负数),这就无法真正打击通胀,通胀就只能维持在很高的位置,一个高通胀(高利率)的货币是无法承担世界储备货币职责的,可以从简单的现象和逻辑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从现象来说。

所有纸币都是有利息的,利息就是给纸币持有者的补偿,根源在于纸币的价值总会不断丧失,所以,所有的纸币都会短命而亡;只有黄金却常伴人类的历史,源于其利率是零,这意味着其价值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即保持信用稳定),也就是说,利率越高寿命越短,越不具备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无法储藏价值。

在纸币之间进行比较,利率越低的纸币价值越稳定,越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前些年的瑞郎和日元都是如此,相反,那些高利率纸币比如阿根廷比索、俄罗斯卢布等人们总会敬而远之,源于利率高就意味着信用水平低,单位货币价值下降的更快,所以你很难想象阿根廷比索(目前的基准利率是78%)、俄罗斯卢布(目前的基准利率是7.5%)可以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并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源于他们是高息的、信用水平得不到保证的货币。

第二,从逻辑上来说。

美元之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承担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责并用于国家贸易活动,就源于价值稳定(相对的),买家支付美元,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到了卖家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购买力损失,这是交易可以完成的前提。相反,如果美元成为高利率货币,意味着价值流失的速度很快,在交易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购买力损失,交易就无法达成,源于商品卖家拿到美元的时候不知道其购买力会下降至多少,此时美元就无法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被普遍使用,也就无法继续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责。

或许有人说,美元成为高利率货币之后可以存在银行,有了银行的利息之后就可以不受损失,就可以继续充当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话是错的:

首先,银行业危机已经阻击了美联储加息的脚步,意味着美元已经无法实现实际正利率(基准利率减去通胀率正数),只能维持在实际利率为负数,即便存在美国的银行也是亏损的。

其次,各国央行、企业或个人持有美元,并不想把它当传家宝,而是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即它起到的主要职能是交易,你不能要求人们将美元长期存在美国的银行。

再次,既然美元也是高利率货币,非美货币也是高利率货币,为什么还要向美国缴纳铸币税然后再使用美元用于国际贸易?难道用自己的货币进行国际交易不是更好吗?

因此,无论从现象来说,还是从逻辑来说,成为高利率(高通胀)货币的美元就难以继续充当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普遍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充其量与其他非美货币一样,只是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与其它非美货币一样共同用于国际贸易,每一种货币都用于本国或本地区的贸易活动。

在这个地方,显然并不是非美货币更好,而是因为美元的利率(通胀)提高之后其内在的价值下降的速度更快(美元堕落了),无法再充当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职责。原来一篮子苹果里面还有一个相对更好一点的苹果(美元),现在则全部成了烂苹果。

欧元目前的处境比美元更糟,基准利率(3.5%)比美元还低,但通胀(6.9%)却比美国更高,负利率程度比美元还要深。日元与欧元彼此是半斤八两。

4月2日欧佩克+给美元、欧元的背后添了一把火,宣布每日减产石油近160万桶,这立即推动国际油价跳涨,石油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生活中所有商品的价格,油价跳涨就会推动通胀,被银行业危机踩住了加息刹车片的美联储怎么办?当然不能让银行业危机继续蔓延,此时就只能回避加息(或只能做做样子),这意味着美元的通胀更高、负利率程度加深,更加不适合国际贸易结算,就会加速失去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资格。

到今天,很多人对美元真实的危机状况或许还在云里雾里,但各国央行的大佬们却对此洞若观火。

在过去,中国与俄罗斯、阿根廷的贸易活动中已经实现了本币结算,最近几个月中国与巴西、阿联酋、伊拉克等国的贸易活动又实现了本币结算;印度不甘落后,在与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的贸易活动中实现了本币结算;东盟正在推动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摆脱美元欧元日元;最致命的一击来自法国,据德国商报报道说,法国已经签署文件允许以人民币为中法之间贸易协议的支付货币,等等,这意味着美元、欧元成为高通胀货币之后开始加速失去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份额,开始失去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至少已经进入了这样的历程。

总有人说,这是加息之后国际市场上美元紧缺导致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得不使用本币结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看起来是等价交换,但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基础商品、高精尖商品(比如高精度芯片)卖家由于具有垄断地位,就是更优势的一方,当市场中美元紧缺之时,他们就更倾向于要求买家以美元付款,如果买家付不出美元,您要么去卖儿卖女、要么借高利贷来筹集美元,如果筹集不到美元您就只能走人,反正卖家不愁找不到买家。这就要求所有国家或企业都必须储备尽量多的美元,以应对美元加息周期的美元需求。所以,每一次美元加息的过程,都是美元流动性紧张的过程,都是强化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过程。

其实,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如果加息会导致美元丢失国际贸易中的交易份额(即失去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降息当然就可以强化这个地位,美联储只需多买几台印钞机、将美元印成金圆券是不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显然是荒谬的。

从地缘政治上也可以理解这一点,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结果当然是美元一家独大;而现在正在朝向多级世界转变,美元就无法维持一家独大的地位,国际结算货币就会多元化。

美元正逐渐失去国际储备货币的份额已经确定,这就是美元危机,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根据美国国安部门在1994年公布的数据,所有流通美元中有三分之一在美国境内流通,有三分之二在境外流通;根据纽约联储的报告,在2002年末,所有流通美元中大约有55%到60%在美国境外流通,在美国境内流通的比例约为40到45%;根据美联储在2012年的估计,在所有流通美元中有大约三分之二在美国境外流通,其余部分在境内流通。由此可见,流通在境外的美元大约占流通总量的60%。当各主要经济体使用本币结算自己的贸易活动之后,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美元,美元就只能回流美国本土,哪怕只回流一部分,都会猛烈地推升美国的通胀。可一旦美国的通胀再次上升,就更加不适合国际贸易结算,国际美元就会进一步回流,给美国带来更高的通胀,美国就会坐在熊熊烈火上。

美元倒灌,必然在国内造成洪灾一片。

非美国家主要流通的是非美货币,是不是赢麻了?

过去数十年,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需求终端,也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大规模输出贸易逆差(输出资本)的国家,非美国家的经济活动就是努力实现对美贸易顺差(即以出口为导向),然后使用这些顺差进口自己所需的基础原材料(主要是能源、粮食)或核心零部件,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当美国的通胀恶化之后,美国的购买力就会大幅下降(进口能力下降),就没能力大幅输出贸易逆差、即没能力大幅输出资本。当非美国家无法得到足够的顺差之后,进口基础商品或核心零部件的能力就会下降,带来的是本国经济收缩和通胀恶化,非美货币也会加速贬值。

过去一篮子货币中有一个更好一点的苹果(美元),现在美元这只苹果也在变烂,并不等于其他苹果就可以变好,只是一起变烂罢了。所以美元变烂并不等于非美货币可以赢麻,大家都会跟随美国一起受到高通胀的煎熬。如果哪一只非美货币想赢麻,与美元是否变烂无关,只有回家勤炼内功才能做到。

在美元危机时期,除了黄金等信用物之外没有谁可以成为赢家。这是一个信用极度匮乏的时代,也是纸币挤兑所有信用产品的时代。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05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