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个人账户改革谁得利
如何解决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成为一个难题,在老龄化社会压力渐大以及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背景下,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模式不得不面临改革选择。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12月28日表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名义个人账户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选择的模式。楼继伟认为,中央不提“做实”而提“完善”,为个人账户转向名义账户制提供了改革的空间。“名义账户制并不等于是欠账,并不等于空账运行,它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
财政部长如此力挺名义账户制,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养老保险改革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这意味着中央政策基本确定,在完善个人账户目标下,个人养老账户向名义账户制转型不可避免。
个人账户制的本意是将个人与企业缴纳的养老金进入个人专户,并由社保体系保证这一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但由于社保没有支付现收现付制向个人累积制的改革成本,使得个人账户变成支付现有职工养老的资金来源,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截至2013年,个人账户的空账数额已经达到3.1万亿元,财政资金显然无法填补这项窟窿。
此前学界曾经建议,通过将国有企业股份划归社保,来做实个人账户,但这也带来相应矛盾,一是涉及国企所有制改革问题,最终成为意识形态问题;二是即便国企股份划归社保,如何实现在资本市场保值增值也是问题。如果由市场化机构管理这部分社保资产,则会增加管理成本,同时也无法保障一定能够保值增值。在现实面前,改革个人账户制度,就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理论上讲,名义账户制是是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的混合模式。本质是看,就是在融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给付方式上采取缴费确定型。具体解释为,名义账户制要建立在现收现付制基础之上,即社会缴费直接用于支付当前的退休者,但同时在"名义账户"下,每个职工建立的个人账户要实现资本积累。当然,这种积累制是"名义上"和"模拟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真金白银记到个人账户,并实现资本化运作。说白了,名义账户制的账户系统仅仅是一种“记账式”管理方式,而不需实际向个人账户存入资金,所有个人账户的名义资金,全部由社保系统支配,用于支付给现有退休者的养老金开支。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解决了社保资金的支付问题,也让待遇确定型人员的养老金能够随着价格总水平变化而有所提高。但对于个人积累的账户资金,如何确定增长指数及分配最终分配方案,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最终虚拟积累与分配结果赶不上个人存款或投资收入,那么这种养老金模式对于个人意义并不大。即如果个人对自己和企业缴纳的养老金进行管理,实际收益可能大于社保养老。
不过作为一个社会性措施,养老金制度是强制性的,其不仅是保障个人未来养老需要,还要确保现在退休者的养老需要,这实际形成由现有在职人员供养退休人员的养老模式,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较大成本压力。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也在12月27日举行的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上表示,现在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50%,企业觉得负担重。不过,降低缴费水平也不现实,因为现有养老金支付完全要靠现行企业缴纳的费用来解决,如果降低缴费标准,现有养老金支付就出现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政府超发货币,导致现行养老金支付不得不提高水平,而实体企业又运行困难,缴费压力巨大,这让缴费改革面临两难困境。
就个体理性而言,自我管理个人账户,自我养老是最为理想选择,但社会要确保现有人员养老,只能实行强制性养老制度,这实际形成一种现收现付,资金流不能截断的一种资本游戏,一旦现行缴费出现问题,整个社会养老体系就会崩溃。
从个人利益角度看,名义账户制没有改变积累制本质,但要看到真金白银则要到退休后,所以没有变化。但由于实行名义账户制,可以确保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资金来源稳定,保证了养老制度的安全性。
所以这项改革有利于社保管理,但对个人未来根本利益没有显著改善。也可以这样理解,这项改革明确了养老金个人账户不仅仅是为自己积累资本,而是用自己的钱,先养活现在的退休者,而到自己退休时,要靠后边人养活自己。
这就是一种金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