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关闭国有企业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许多国有企业处于亏损、半亏损的状态。
《纸牌大厦》最后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考虑货币总量扩张,必然出现甲之盈利,乙之亏损。如果要全社会所有企业都实现盈利,必然对应货币总量增加(基础货币或广义货币增加均可,如果基础货币不增加仅广义货币增加,即全社会债务总量增加)。所以,有人盈利就难免有人亏损,可能出现所有人都盈利同时债务增加的情况,但是不可能出现所有人都亏损却没有人盈利的情况。其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既不调节贫富差距,又不增加货币货币总量,那么盈利的企业数将大大下降。经济将处于剧烈的周期性危机或长期停滞之间。如果增加货币总量,可以避免崩溃性的经济危机和长期停滞,代价是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并酝酿更大规模的崩溃。长期看,财政的亏损,是资本盈利的前提。为了让多数企业盈利,增加就业,减轻经济危机,有必要容忍财政亏损。这就是凯恩斯的主要观点。
通俗一点说,大多数情况下,有人盈利,总要有人亏损。这种亏损只能由财政长期承担,是保持一个不太差的就业率的必要代价。
以上是理论的部分,结合现实,我们可以看看当年的国企:
市场经济,盈利必然对应亏损或者债务增加,需要有一个部分担任亏损的角色。朱相关掉亏损的国企以后,其它经济部分开始经营困难,试图通过人民币贬值靠出口拉动,97年金融危机以后,出口遇到大困难,最后自己搞积极的财政政策,修了一堆豆腐渣工程,勉强应付过去。温相上台,说要收紧货币,结果08年以后,也开始大规模印钱。几年时间,货币总量翻了一番。
美国次贷危机,出口暴跌,为了让多数企业盈利,搞“铁公鸡”,结果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亏损的国企不存在,就不亏损了?不是,而是地方政府代替国企陷入债务之中。国外也一样,欧洲五国,政府承担债务任务,结果陷入债务危机。美国政府没承担债务任务,结果所有贷款买房的人承担了债务任务,出现了次贷危机。不得已美国政府出巨资挽救华尔街。这不也是财政支持,维护市场运转下去吗?
当年国企不过是承担了这个提供利润的负债者的身份。哪个国家都有,只要是市场经济,不想调节贫富差距,不想让经济彻底崩溃,让失业率上天,就必然通过财政,不断给予资本利润。代价就是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美国的华尔街的银行家,惹了那么大的祸,为银行家私人发财服务,没有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美国政府出钱捞他们。中国的竞争性国企,解决了大量就业,提供了进口替代选择,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曾经上交了大量利润,没有自留利润进行技改。改革之初,没有对许多行业进行必要的产业保护,它们陷入困境,朱相不管它们。两国的做法,哪一个更不合理?
除了充当提供利润的负债者这个身份,国企还有许多社会作用。
许多国企经营困难停产以后,进口类似产品立即涨价,因为没有替代选择。这些国企停产以后,社会矛盾激增,为什么东北成为轮子的重灾区?这些国企停产,工人被撵回家,政府的信用也立即破产。因为工人收入曾经长期低于其创造价值,政府承诺福利全包,结果不认账。这些国企停产以后,当地劳动力立即不值钱,大量失业工人涌现社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立即失衡,社会总产品分配立即向对资本有利的方向倾斜。
许多企业领导层,趁着企业破产,缺少监管的时期大捞了一把。当地贫富分化急剧恶化。短时期内,一些地区的社会治安立即恶化。
这些国企停产以后,为了提供利润搞豆腐渣工程。腐败丛生的豆腐渣工程相比有广泛社会公益性的国企,哪个更好一些,哪个造成的影响更恶劣?
市场经济,为利润而生产,注定是产销不平衡的。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充当了过剩产品的消费者,不过是市场经济的牺牲品而已。那些亏损的竞争性行业的国企不存在了,其它企业也就难以盈利了。不是吗?
多说一句,市场经济,必然有周期性的危机。不想出经济现危机,就要不断开闸放水,难免酝酿更大的危机。这大约也是毛主席当年不选市场经济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