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曾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如何?随着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该区域选择什么样的战略能够获得更好发展?
山东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经济奇迹到新常态发展的转型,黄三角区域需要释放“体制红利”和“创新红利”,使得发展质量上“新台阶”。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高
近日,由山东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显示,黄三角区域经济增长迅速,生产总值达到7985.2亿元,同比增长10.9%。黄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的典型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黄三角地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完成。黄三角地区集中培育了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以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以及生态旅游等五大产业集群。其中,黄三角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2.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61.7亿元,同比上涨14.6%,高于全省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总额2990.6亿元。
伴随五大产业发展,各领域品牌企业、大型企业不断涌现。目前黄三角地区有莱州登科中冶、庆云中澳集团等43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瑞控股、亚光纺织等8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莱州黄金海岸滨海旅游等53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
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产业正在快速集聚。目前,四大临港产业区已经进驻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海科、华泰、万达等企业1300家,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已经培育主营业务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30家,进驻企业3500多家。
新常态下要调整发展战略
快速发展的同时,黄三角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面临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实现程度不匹配的挑战。2012年,国家发改委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率先开展区域规划中期评估试点,评估后认为,虽然,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更加侧重经济领域而忽视了生态以及环境保护,使得规划目标实现产生不平衡特性,使得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实现程度不匹配。相关部门建议在下一步实施目标上,制定更多有利于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真正把规划落实到高效生态目标上来。
其次是面临重大投资项目耗资巨大的风险。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调整期,前期投资一直保持较高力度的四大港口,特别是潍坊和滨州港,以及重工业投资投入巨大,对今后的盈利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再者是经济降速使得资源比较优势结束,黄三角地区油盐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征非常明显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以油盐为基础重化工业结构明显。这在2012年山东企业百强名单中,表现得格外明显。黄三角地区共有26家企业入围,其中18家主营业务为油盐化工。2013年,中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超过50%,黄三角地区的电解铝、化工、风电等多个行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也陷入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并且周期性波动大。
最后是面临区域经济调整的挑战。此前,黄三角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能够利用多方资源,支撑环渤海地区发展。然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逐步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概念褪色。黄三角地区势必会被边缘化。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建议从三个方面解决新常态下黄三角地区面临的挑战:一是,应该强化供给管理。政府管理强化供给管理,重视市场主体激励,优化税收结构和减少行政审批。向深层次开放转变,营造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二是,新常态下,地方政府激励转型,要从增长锦标赛到改革锦标赛。加强政府考核领域的改革将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源泉。三是,要激发民间资金活力,培育经商文化发展环境,创造领先的营商环境,这是黄三角今后凤凰涅槃的基础。应该借鉴经验,使得经商环境的监管更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