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前,墨西哥用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为了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并抑制资金流入所引发的通胀问题,比索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作为锚定货币,这有利于压低通胀并保持稳定资金流入,却导致墨西哥比索的高估。
而流入墨西哥的资金又以波动性极大的短期资金为主(所谓的墨西哥债券),内外利差的变化将导致资金流向极大的不确定。一旦利空因素出现,资金流出,这会放大恐慌心理,导致更多资金流出,形成恶性循环。危机爆发前,墨西哥流动的短期资金已达到300亿美元,而墨西哥的外汇储备不足100亿美元。
对于墨西哥政府来说,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可以压制通货膨胀,这是很显然的。为什么需要压制通货膨胀?而不是消灭通胀的动力源?根本原因在于由于货币发行过量(政府财政因素和经济需求因素,效率低)出现通胀的动力,虽然通过短期固定汇率制度暂时压制了通胀,或者说通胀表现在政府对外债务不断上升上,但源头依旧存在。从墨西哥来说,就是外汇储备无法覆盖短期负债,比索高估。
墨西哥的情形实际上也发生在美国,在60年代多次发生美元危机,实质是黄金储备无法覆盖短期负债造成美元危机。
阿根廷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情形如出一辙,虽然使用货币局制度抑制了通胀,但通胀的源头并没有消除,将通胀的动力转移到哪里去了哪?主权债务。因为货币局制度不准许央行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如果转移支付将立即拉升通胀水平;所以,阿根廷政府只能借外债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固定汇率压制通胀。通胀的源头依旧是存在的(财政赤字),不过是转移到了对外负债之上,所以,2001-2002年爆发了阿根廷的主权债务危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500美元左右,跌到2000美元。
墨西哥和阿根廷都是将通胀的压力通过固定汇率制度转移到债务之上,当债务不可持续的时候,通胀就猛烈爆发。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墨西哥和阿根廷都经历了猛烈的通胀,货币剧烈贬值,属于长期用汇率压制通胀之后的一次性爆发过程。
所以,现代世界很多欺骗的招数,最老实的是将通胀的数字直接显示出来,比如印度我认为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种形式是将通胀的压力暂时掩盖,主要是掩盖在债务之上,这种债务可以是主权债务也可以是私人债务,次贷危机就是因为私人债务过高,结果酿成危机,之所以美国的通胀没有暴涨,源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将通胀输出了,但依旧显示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放大,这就带来一个风险,美元信用下降,最终会导致美元回流,推动美国的通胀水平,美联储将通胀的动力可以暂时引出到国际市场,但源头依旧存在。所以,美国需要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让这些美元成为别的经济体的血液,这些美元就不会回来,通胀的动力才能消失,比如津巴布韦现在使用美元作为本位币,巴西阿根廷的很多企业主使用美元结算,这就是美国人的真正目的。
通胀是货币现象,只要超发货币,通胀的动力就产生了,可以短期隐藏,但不会消失,最终都会爆发(美元的情形属于例外,也取决于美联储的战略能否成功)。
中国的通胀是潜藏在债务之上,主要是房地产债务和主权债务,看看大连玉米和芝加哥玉米的价格差距,就知道通胀的动力有多强,和美国、墨西哥、阿根廷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和任何国家都没有差别。
只有以前的德国和现在的瑞士是例外,因为他们坚守马克和瑞郎的本分,不玩花招,没有货币的超发,通胀自然就没了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