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房地产加剧中国贫富分化

现在的社会是有钱人几套房,穷人买不起房。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因为他手上有“闲”钱投资,前几年,投资房地产肯定是赚钱的,但是有几个“穷人”可以投资房地产呢?尽管联合投资是一种办法,但是日后的矛盾谁也不敢保证可以避免。

有钱人投资几套房子,空置在那里,出租给穷人,自己做房东,自己是受益者。或是多买几套房子,炒高价格,再转手卖掉,从中赚取暴利。原本可以买的起房的人,因房价被炒高,而对房子望而止步,不可能为了生活而抛弃生活吧。政府出台新政策就是为了抑制这种情况发生,深圳政府为了人均一户房打算五年内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可是这样真的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住处吗?富人选择“富人区”,穷人委身“穷人区”,表面看是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选择,但这种结构,则折射了整个社会的公平缺失。

实际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正是由于普通公众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分担着“富人区”的成本,才养肥了房地产大腕。因此,当某些房地产大腕一次次口出狂言时,仅仅激愤是没有用的。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期待政府用调节地价、税收等办法来确保普通百姓的权利。也只有当普通百姓成为房产市场的消费主体、成为房地产商的“衣食父母”时,房地产大腕们或许才不敢再这样撩拨穷人的神经。

而贫民窟就是这种贫富分化的极端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泛指非正式的居住地,城市贫困在这些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这件事非常的重大,因为它关系到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权利和利益;这件事牵涉面极为广泛,涉及到财政、土地管理、信贷管理、房地产市场监管、居民收入调查等方方面面,这需要政府去努力改善和解决的。

如今穷人既不能“私搭乱建”,政府现在又不能提供廉租公屋,就像实施那个“人均一户房”的规划,那近几年的情况又要怎么改善?低标准住宅有碍观瞻影响政绩不便“创收”又不被提倡,连二手房市场也因税收及手续等政策性障碍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让穷人到底去住哪里?这个责任到底应该找谁来负责?有钱的开发商们虽然嘴上说“要为穷人建设廉租房”,可是真正实施这项工程的又有谁?

收入水平的分化,使房地产行业走到了一个敏感而且暗藏冲突的境地。未来要走向和谐健康,现在是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各方的努力。政府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消费者也有居住理念的选择,而发展商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社会财富,有一个三次分配的过程。第一次分配是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追求的是把社会总财富的蛋糕做大,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并促进社会公平;而第三次分配则是富有阶层通过投身公益事业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个社会想要健康的运行,必须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利弊交织中权衡更好的运作方式。对管理者来说,虽然不能违背市场规律拒绝“富人区”的产生,但却应从制度上、政策上进行理性干预和“调节”,努力缓解“穷人区”的形成。毕竟,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dichan/2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