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董藩辩论,他就阳痿,实在不好玩。但是他时而不时又雄起一下,对房地产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自然被网友骂个半死。我是坚决反对网骂的,但感觉骂 董教授,让人很痛快。对不起,我是实话实说,就像董教授原文照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样。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房价就一定真实吗?否也。
春节前,我曾就房价的数据迷局,发了两篇博客。北京市统计局负责人非常重视,给我发来邮件,愿意就我的观点进行探讨,而我因忙于节前事物耽搁了,仅仅只是通了一次电话。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是有探讨的必要,因为现在统计局的数据发布方法,对市场是一种误导,而且,与现行的市场趋势相背离。比方说,房价明明在降,而统计局出来的数据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老百姓没有意见才是怪事。
我们首先来看看董教授引用的数据。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3%,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这里面有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太大,城市众多,而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房价价差太大,有的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如果象东北乱炖一样一锅煮,而煮出一个数据,显然不科学;二是拿今年1月和去年1月同比,不能体现房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为去年1月是中国房价上涨一年多后的数据,而今年1月是房价开始下降3,4个月的数据,不在一个节点上,幅度完全不一样;三是董教授没有引用房价上涨的来源,也就是均价。
中国的房价应该分区域分层次按月定期发布,不需要同比还是环比,只需要按月公布各个城市的均价就行了,是涨是跌,一目了然。比方说深圳,去年1月均价10782元,去年8月18900元,今年1月14500元,今年2月13800元,这么看起来是涨是跌,哪个更真实不是很清楚了吗?广州,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大抵也是按这样的曲线在下降。教授是做学术的,对房价数据应该去研究,甚至质疑,而不是照搬,因为照搬是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与教授无关。
在此,我就房价统计再一次表明我的观点。我认为,在中国目前这种房地产管理体制和市场分布的情况下,采取依据住宅产品分层次统计方法更为恰当。比方说,别墅为一类产品,120平方米以上为一类产品,90至120平方米为一类产品,90平方米以下为一类产品,分四个层次分别统计,仍然归口国家统计局统一发布。所有商用类的住宅,不在本数据统计之列,比方说酒店和酒店式公寓,这种纯投资性的产品不应统计在住宅价格中,而且应该课以重税。
这种分层次统计,相对来讲要客观一点,尽管加大了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但是,却能够给公众提供比较真实客观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想买别墅的人,尽管去看别墅的价格变化,对年轻的白领来说,一般关注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价格变化就可以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制定,也有了可供参考的依据,而不是全国性的均价——这种既模糊不清又不能说明问题的数据。
这种分层次的统计,相对公众来讲,更加公开透明,一般的专家再也无法忽悠房价。什么同比,环比,整体性下降和结构性下降,专家说的津津乐道,购房者听得云里雾里。当然打破现有的房价统计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对公众负责任的房价统计体系,肯定有难度。但是,时代的发展已经到了打破过去30年旧体制的时候,不如此就不能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不如此就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白。
真正走出了房价谜局,市场将更加透明,民众也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中国的房价也就不会再是一本糊涂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