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以为我一直是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大谈高房价崩盘。其实,这是一个误读,因为我一直强调的是,房价既关乎民生,也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从这个立场出发,未来十年,中国的房地产都没有任何投资价值。所谓“不要看眼前房价会跌,长期必定升值”,那是根本没有看清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妄加猜测。
从这一轮的房地产投机大潮中,我们看到这么一个趋向,凡是市中心的物业,都是投机资金光顾的物业,然后是有概念支撑的物业,比方说海景湖景,西部通道,奥运,地铁,大运,一小时生活圈。三五年后,再来看这一轮的炒作,有的人会觉得十分可笑,不就是一条路嘛,值吗?有的人会觉得十分伤心,一个小小的大学生运动会,让人亏去几十上百万。
对前一个趋向,我们都很清楚,中国现在的城市中心化不久就会改变,理由是无法解决的废气,污染,噪音,一个个都是城市的致命杀手,而杂乱无章的建筑,拥挤的交通,庞杂的人流,带给城市无法治愈的诟病。从一线城市来看,上海,广州高架桥已建至30多米高,连住在15层楼的人都无法逃脱噪音和污染,可是,交通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堵车,堵车,还是堵车------北京也好不到哪儿去,摊大饼式的规划,使北京成了先天性的残缺,该堵车的地方永远会堵,交警再多也没用。而且,北京在四环以内,听说种植了近亿棵杨树,每年的春夏之交,树絮飘飞,住宅和写字楼连窗户都不敢开,几近无人能免。而上海呢,因为这几年大量的地面建筑,已经导致地面下沉速度加剧,如果海平面超高,你用什么来阻止海啸的发生-------
之所以说这些,是中国在城市中心化这一落后的理念指导下,已经给大城市带来了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在问题越积越多后,综合性的城市病总有一天会突然爆发,到时要解决是十分艰难的。因此,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大规模倡导城市空心化,让工作在繁杂的都市的人们,可以享受郊外的阳光和空气。美国曼哈顿仅仅只有64万人口,而周边的城市群却聚集着大量的高级白领,财富阶层,影视明星等等,经济学家总结说,汽车轮子改变了美国。而中国的现实是,汽车越多越往城市中心挤,越有钱的人越住在繁华的地段,这也是抬高房价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能解决交通,工作规律,生活习惯等问题,我相信,中国人也会向美国人一样住在郊外去,所谓房价长期升值也不攻自破。
当然,中国的城市化其实也陷入了一种误区,地方官员对城市化都有一种误读,似乎,中国的城市化就是房地产。于是,连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将市中心好的地段拿出来开发房地产,最典型的是杭州,居然在西湖边搞那么多要命的开发,房价是涨上来了,城市的文化和素质却降下来了。如果从长远来看,一个城市的素质下来了,房价也涨不到哪儿去。
因此,我们所讲的城市化是指以建设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素质,培养城市精神,创建城市文化为特征的城市化。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城市有城市的繁华,乡村有乡村的魅力,不必为了城市化而将郊外的农民人为的变成城里人,这其实不是帮助农民,而是造成世世代代的歧视农民的心理,而且给那些人为推高房价的人以口实,看,有需求了吧?其实这种需求是假需求,在现在的条件下,很多农民已经不愿意成为城里人,自然也成不了商品房的购买主流。
房地产对城市化的伤害是极其深重的,要改变这个现实还需要很长时间。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对城市化有个明晰的认识,城市化不等于房地产。作为中央政府,在宏观布局上,要向三线城市和县城倾斜,中国不是没有大的都市,而是缺少星罗棋布的有特色的中小城市,并且发展严重失衡。如果我们的三线城市和县城建的很有特色,不仅解决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也间接解决了高房价问题。
从长期来看,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城市化的潮流是谁也挡不住的。但是,需要澄清一个谬误的是,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一线城市的城市化,更不是高房价的城市化,而是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是天下苍生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