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雪崩时分,又一个大风口!

今天还是从两张图说起。

下图展示了1899年至2023年包括黄金在内的全球国际储备份额分布图,土黄色代表的是黄金的份额随着时间的变化,红色代表美元份额的变化,浅蓝色代表的是欧元份额的变化,浅黄色代表的是日元份额的变化,等等,1950年之前的数据为估算值。

下图是1880年之后美元(红色线)和黄金(蓝色线)在国际储备中份额的变化图。

观察上述两张图时我们或需要保持警惕:

虽然德国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解除了黄金与纸币马克之间的兑换关系,但这些纸币无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相反,只有与黄金保持兑换关系的货币才能进入国际储备体系,因此,这些储备货币就等于黄金,所以,二战结束之前的全球储备可以看做是由100%的黄金组成。

1944年7月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出现了变化。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非美货币与美元挂钩。非美货币显然已经不是金本位,美元还是金本位吗?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全球大量的黄金都流入了美国,这一时期美元的金本位是牢固的,但二战结束之后欧亚社会的经济体系得以重建,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黄金开始从美国不断外流,到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美元危机,此时美元的黄金储备越来越不足,已经发行的美元与黄金储备之间无法继续维持固定的比例关系,黄金储备成为美元发行的保证金,此时黄金储备的数量远远少于已发行美元的含金量,这意味着美元并不是严格含以上的金本位,可以看做是部分金本位。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彻底解除了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部分金本位也宣告解体。

所以,从战后开始,虽然美元与黄金之间依旧保持兑换关系,但这种兑换关系并不完善,并不是严格的金本位,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不完善的情形越来越严重,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最终的结果,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也就是说,从战后开始,美元体现的是自己的信用,而黄金储备只是美元建立独立信用过程中的一根拐杖,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最终扔掉“拐杖”的时间点。

这就是战后信用市场的变迁。

 

然后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两张图中解读出以下内容:

从战后开始虽然黄金还是货币,但美元纸币也开始在国际信用市场中提供独立的信用,而且其地位不断上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摆脱了七十年代的滞胀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美元纸币开始成为全球信用市场的主体甚至主宰。

美元取代黄金,在国际信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基于以下大背景:

第一,虽然战后出现了多次局部战争,但随着联合国政治体系的建立,和平已经是世界的主基调,即便美苏对抗也是以冷战为主。

我过去多次强调,当今时代的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纸币的价值与小孩作业本上张贴画的价值没有差别,但纸币投资到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对应的GDP之后也就有了对应的价值,其价值的多寡取决于资本投资收益率,在和平时代,纸币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也比较稳定,让纸币价值相对稳定。

纸币是主权货币,在和平时代主要国家的政府有能力稳定自身的财政收支平衡,而财政收支平衡之下主权货币的价值才能稳定。

美元等纸币的价值稳定是美元信用可以不断扩张、在全球信用市场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石。相反,如果是在大规模的战争年代,各国军费支出无度,财政收支无法平衡,纸币投资收益也无法保证,纸币的价值就毫无保证,纸币就无法体现信用职能,当然也不可能在国际信用市场上取代黄金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战后,美国开始向海外推行普屎价值。

黄金是全球唯一的普世货币,而纸币是主权货币,主权本身就具有区域性、民族性或对抗性,并不具备普世意义。可当战后美国开始向全球推广普屎价值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美元就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信用载体而流动,再加上借助黄金这条“拐杖”,就逐渐演具有了普世的含义进而在全球比较自由地流通。

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超独大,美元的普世意义达到了顶峰。

因此,虽然七十年代美元的普世化进程遭遇了挫折,标志就是在全球储备中的份额出现了阶段性的收缩,但无法逆转美元普世化的进程。美元的普世化程度在苏联解体之后达到了顶峰,其标志就是美元取代黄金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全球储备,黄金的份额被不断压缩,这种情形在次贷危机之后达到顶峰,以至于有些人开始认为黄金是“无用的金属”,甚至是“野蛮的痕迹”。

但以下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美元普世化的进程结束,贵金属与美元在全球信用市场上的地位开始逆转:

第一,次贷危机的爆发

作为人类发行的纸币,也就是主权货币,如果要承担信用职责,就必须按照规则来发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纸币信用的稳定。

次贷危机在2008年爆发,欧债危机在2011年爆发,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开启量化宽松,所谓量化宽松就是脱离既定规则来印钞,这直接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与GDP纸币在短期内出现飙升,这打破了纸币的信用基石。从2015年底美联储开始加息,这意味着美元信用基础开始动摇,从此开始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开始缓慢回升,这就是外在的反应。

第二,全球化的过程是美国输出资本和产业的过程,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债务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是显然的就不再细说,这也是美国政府负债率不断上升的过程,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政府负债率终于来到了100%以上,当美元告别次贷危机之后特定时期的低利率、开启利率正常化之后,这就是不可持续的水平。

此时,美国只有两种做法:

要么继续推行全球化政策,这会导致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美元被全球抛售并引发内部的恶性通胀,这是美元迅速丧失信用的过程,此时美元就无法在国际信用市场和国际储备中充当承担信用的职责,黄金的历史地位就迅速回归。

要么为了避免债务危机和美元危机发动贸易战,强制压缩贸易逆差,本质是挽救政府债务。这会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毁于一旦。全球产业链断裂会导致纸币投资收益率暴跌,美元等纸币的价值暴跌;通过关税战阻击进口本质是阻击美元输出,既然美元输出受到阻击,美元就无法继续承担国际信用的职责,也无法满足国际储备的需要;通过关税战阻击进口会不断推升美国的通胀,推动美元购买力不断下降,综合起来就导致美元充当国际信用职责的能力下降和国际储备地位的下降,这就是信用收缩的过程,黄金在国际信用市场和国际储备中的历史地位就会回归。

无论美国采取什么做法都是殊途同归,结局都是美元在全球信用市场和全球储备市场中的地位下降,黄金回归。

第三,要特别强调的是,俄乌战争的爆发让美元迅速丧失了普适性,让美元在国际信用和国际储备市场上的地位迅速丧失,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美国势力鼎盛时期,各国轻易不会发动战争,否则就会遭到伊拉克和萨达姆的命运。可当美国的制造业不断外迁、债务问题加剧之后,相对其它大国的综合优势就会下降。次贷危机之后,基于装备制造能力的不足以及债务问题的恶化,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在欧亚大陆上陆地大国进行一场战争,尤其是那种残酷的消耗战,如果美国要打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已经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军工产能做支撑,如果美国要打一场大规模的高端战争,债务危机之下又没能力负担高端武器带来的高昂财政支出。

所以,面对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美国已经丧失了进行大规模军事介入的基础,可又必须阻击俄罗斯的扩张行动以保护北约的安全,此时最有效的武器就只剩下美元。通过美元武器化来制裁俄罗斯,这是美国制造业不断外迁、债务问题不断恶化、综合国力优势减弱之后的结果。

但美元武器化之后,美元就彻底丧失了普世化的原则,承载国际信用和国际储备的能力就严重下降。所以,俄乌战争爆发、美元武器化之后,全球很多央行开始将黄金储备转运回国内,也开始加速增持黄金,这就是抛售美元的过程。这是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加速上升、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加速下降的根源。

以上三点综合起来的结论是: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之后美元、欧元等主权货币的发行丧失了规则,纸币的信用基础已经丧失;美国的债务问题恶化之后,无论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做法,都意味着美元的国际信用地位下降,国际储备地位下降;美国的债务问题恶化导致全球化解体,全球产业链断裂导致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让纸币的价值下降;俄乌战争的爆发美元武器化,让美元欧元日元丧失了普世特征,这些关键事件让美元等纸币无法继续充当国际信用和国际储备的职责。

此时,国际信用市场会怎么演变?当今时代只有贵金属才具有普世化的特征,才具有全球认可的信用,才能成为国际信用市场的主角,这就是国际金价在2015年底见底、在2018年7月川普发动贸易战之后开启牛市的根源,也是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全球央行加速从美国、伦敦运回黄金,不断增持黄金储备的根源。

那么,市场会倾向于回归金本位?金银复本位?还是金银铜本位?

谁都不知道,甚至是否会回归这种传统的信用构建方式都有疑问,但回归传统的预期却注定是存在的。

在人类历史上,黄金是真正的货币,这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普遍接受的;人类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启用主权货币或纸币,但都无法长久,最终都要回到金银上,没有任何一次可以例外;我们还看到,即便美元在国际信用市场上的鼎盛时期,绝大多数欧美央行都保留着自己的黄金储备,就是基于黄金才是人类最后的救赎,这就会让这种回归的预期自然而然地形成。

在这种回归的预期中,回归金银铜本位的可能性比较小,铜的稀缺性不足;回归金本位是预期之一,但19世纪以前金本位主要运行在欧洲,而欧洲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地位已经大幅下降;在东方和美国,要么是银本位制国家,要么是金银复本位国家;而且回贵金属是自然的、普遍的预期。所以,最普遍的预期注定是回归贵金属,让金银复本位成为主流预期,比如日前美国德州计划创建100%由黄金和白银支撑的法定货币,反应的就是这种自然而然的预期。

下面我们看看金银比的历史走势图。

从17世纪至今的300多年里,金银比指数一直在14至100之间振荡,平均值则在40至50之间,目前的金银比约为90。

从17世纪末期至19世纪末期,金银比基本稳定在20附近,此时虽然英国已经开始使用金本位,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金银复本位制度;然后就是20世纪的100年里,金银比大幅波动,但中轴大致在50-60的位置,与17至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金银比大致翻了一番。主要原因是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金、银都以金融属性为主,所以价格走势基本同步,而19世纪末期之后,欧美国家陆续退出金银复本位改为金本位,美国也在1900年告别金银复本位使用金本位,这就让黄金依旧以金融属性为主,而白银的金融属性下降。在当时,无论黄金还是白银,如果作为一般商品其用途都十分有限,当金融属性下降之后白银几乎就成了“无用的金属”,导致金银比明显上升。

这很可能就是未来金银比回升的根本动力:

第一,国际信用市场回归贵金属的预期一旦形成,金银共同承担信用职责,最终,金银比就会倾向于向19世纪以前的比例回归。

第二,今天的白银在商品领域再也不是无用的金属,而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支柱金属,在新能源、电子工业、气象活动中拥有广泛的用途,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供需缺口(如松:中国需求!2025,白银发出耀眼的光芒),随着白银稀缺性的回归,这会助推金银比的回升。

就是这种金银地位回归的预期以及白银稀缺性的回归,让韩国等国家的银条开始断货,未来会成为金银比回升的根本动力。

国际信用市场才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而且永远如此。可惜在亚太大国却不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纸币涉及到主权ZZ,不具有充分探讨的环境,人们就只能回避。

最后就是,很多人参考上世纪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的黄金牛市来观察研究目前的金银走势,这显然是一种误区。无论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本世纪的前十年,都还处于美元普世化的进程当中,金价的牛市可以看做是黄金在信用市场中地位的“反弹”。现在却截然不同,美元普世化进程已经结束,黄金在国际信用市场上的地位并不是“反弹”而是回归,用以前的眼光来观察研究现在的贵金属走势就并不合适。这也是无数机构在黄金走势问题上摆乌龙的根源,他们的视野不够,观察问题的深度不够。

今天的文章林林总总,目的还是希望开阔我们的视角,在国际信用市场雪崩、重建的过程中抓住属于我们的机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197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