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两个因素:
第一、中美建交并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开始加入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展现人后红利的基础,也是需求释放的前提。
廉价的劳动力带动中国出口,而出口增长带动外汇储备为标志的财富增长,表现就是在货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不断扩张,这引申出了两个结果,其一是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放大;其二是房地产高速发展。这两点,没有资产负债表规模的不断扩张是无法实现的,源于这需要大量的进口原材料。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由此可见,没有廉价劳动力,就没有出口高增长带来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就没有经济的高增长。
第二,人口红利创造的需求是经济高增长的基础。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整个七十年代,都是出生率高峰期,在80年代开始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些人需要居住,这是房地产繁荣的根本。房地产繁荣带来大宗商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上一般出口贸易在廉价劳动力推动下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带动投资增长。
所以,房屋的需求和有此衍生出来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就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随着2012年劳动力市场开始萎缩,说明过去的所有增长因素都在走下坡路。
今天,过去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开始消失,有些经济学家说中国还能保持很多年8%的增长速度,如松一直在反对,不知道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何在。
今天,政府还一直在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可以简称为X刺激,很多人说和曾经的四万亿不同了,实际上没有丝毫的不同,四万亿是投放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今天也一样。如果说过去的四万亿是制造局部饱和,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现在就是在制造整体饱和。
四万亿之后,从交通设施来说,中国干线的交通建设基本完成,从这方面来说,过剩并不明显;从房地产来说,制造了三四线城市的严重过剩。虽然今天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以X刺激为口号,但很可能比四万亿的措施形成的结果更糟糕,为什么这么说?
铁公鸡的不断推进,在干线建设完成之后,就只能向支线寻求空间,支线大部分是伸向三四线城镇,可是,随着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劳动力就会向生产效率高的城市和行业转移,这些城市和行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广大腹地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向经济竞争力高的城市和地区转移,人流的方向和建设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就是经济关系中的背离,当三四线城市人口萎缩甚至废弃之后,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下降、亏损,甚至被废弃。
房地产也是一样,过往很明显的是三四线城市过剩,从去年中开始,政府就在刺激楼市,将会在一二线城市形成过剩,这就会在未来形成全面过剩。
结局自然是原有的增长潜力耗尽,而坏账相互叠加。
X刺激会形成全面过剩。虽然很多人对当时的政策喜欢唱赞歌,但如松不喜欢。这几年的X刺激,会否在未来招致像四万亿一样的口诛笔伐,我认为是很可能的,因为效果不会更好,甚至可能更糟,源于是在四万亿之上的叠加,这是一种坏账叠加。
未来自然会验证。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刺激下去,就会继续耗尽剩余的、宝贵的资源,包括金融资源、财政资源和自然资源,对转型没有好处,希望政府从现在开始,不设定经济目标,任由经济增长速度自然回落,用已经不多的剩余资源去建立新经济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第一,培训设施,经济的转型就是人的转型;第二,改革教育、科研体制,没有这些改革,就没有转型;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未来社会稳定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一切;第四,宣传百花齐放的饿思想,这是创新型社会的人文基础;第五,当然是最难的,改革现有的体制,没有体制的改革就谈不上管理新经济,有限的财政资源就会被继续消耗直到耗尽。高效的政府就可以节约出一定的财政资源,给企业减税,就会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
一个创新型的社会不是政府主导的,政府只是服务,中国实现创新型社会的阻力应不是民间,恰恰可能是政府自身,一个庞大的、效率有限的、掌握主要生产要素的强势政府,和全社会的创新行为,就是最严重的一对矛盾。
创新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内生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型的模式,这就是今天的问题所在。
台风掀起的巨浪下,才会感觉到生命的渺小;连根拔起的大树下,才知道生命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