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资金紧张是老常态,即便经济进入新常态,资金面在年底仍会因市场结算需求增加而变得紧张,如果再加上股市的“虹吸效应”,今年年底的钱紧局面依然存在,而央行迟迟不降准,让市场流动性更为紧张。
央行与24家大型金融机构最新会议信息显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同业借款纳入存贷比,但是存款准备金初步定为零。这里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包括财务公司,因而同业存贷业务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用社、信托公司等机构的对公业务。一般情况,同业存贷款实行浮动利率,浮动比例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进行协商。
此举可视为央行增加信贷供给的一个重要举措。
重要变化是扩大了银行存款分母范围,在存贷比不变情况下,相应增加了银行可贷资金的绝对数量,这是在废除存贷比之前做的技术性改革,属于权宜之计。但因为同业存款数量不小,这种改革可以适度增加可贷资金供给,从而改善实体经济资金供给不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同业存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为零,这应该也是权宜之计,应该是央行考虑到若征收存款准备金,实际导致了基础货币收紧,不利于资金面改善。如果从技术面考虑,在存贷比废除前,同业存款准备金为零局面可能一直存在,这是因为这一举措相当于变相降准,同时暂缓了央行实行全面宽松政策的压力。如果明年年初的人大会议能够修改《商业银行法》,那么2015年3月即可能废除存贷比条例,这样可以解除银行枷锁,届时再恢复同业存款准备金,即可对冲政策的负面效应。当然,另一个可能是,央行在年初全面降准,同时对同业存款征收准备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石二鸟,一方面释放全面宽松信号,另一方面稳定流动性实际供给,而不是让市场误认为货币供给会过于宽松。
现在的问题是,央行全面降准已不可避免,但靴子何时落地仍无法确定,这要看宏观管理的全局考虑。
从经济形势和市场需要看,全面降准是必须的,但宏观管理当局顾及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坚持能拖一天是一天的策略,目的是尽可能避免政府投资反弹,影响调结构进程。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央政府认识到经济调整的大逻辑,因而货币政策选择更加务实,但仍然强调政策连续性。除了经济压力尚可承受外,避免今年政策前后反差过大,应该也是管理当局要顾及的。还有一点,即是笔者多次强调的,降准也是央行应对美联储加息的储备工具。目前看,人民币汇率近来出现连续贬值情况,应该是资金外流所致,而非央行主动引导。鉴于资金外流导致基础货币收缩,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更加紧张,因而,为应对这种局面,央行需要尽快从技术上对冲货币供给不足问题。
当然,如果考虑到股市因素,央行拖延降准也在所难免。由于股市开启了财富效应,非理性情绪爆发,如果此时降准,将导致股市泡沫突然膨胀,不仅吸引市场资金,而且可能造成银行存款搬家,反而影响到银行正常贷款。
从逻辑上看,通过降准实现全面宽松,应是货币政策的理性选择。但综合考虑对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影响,如何平复市场预期起伏,又成为决定降准的技术性因素。
总的判断是,明年一季度,央行降准的靴子当会落地,而新年过后,即会开启降准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