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监管什么时候摆脱一阵风,能够按照金融、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制定政策,而不是受扰于市场舆论、政府政策等的影响,就算成熟了。而目前的监管思路和模式依然停留在“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层次,监管政策的短期性,导致金融机构在行为模式上的短视和投机,这是金融市场不发达或者起伏波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昨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拟明确委托贷款属中间业务,禁止将银行授信资金作为委托贷款资金来源。委托贷款是指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银行(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借款人、用途、金额、币种、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协助监督使用并收回的贷款。
近几年委托贷款发展极快,主要原因是监管对银行信贷的额度管理以及贷存比的考核,银行为了规避这些政策,最常规的手段就是把表内的信贷业务转向了表外,这一转,其实贷款还是那个贷款,什么都没变,只是穿了个“委托贷款”马甲,但是银行的收益却很高,因为风险相对信贷要大。
银行收益高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委托贷款,信贷的对象都指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钢铁水泥等过剩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最近几年监管是限制的,这样就容易获得高收益,因此银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自己的收益提高了,贷款的委托方,其实就是一切的存款方的收益也提高了,最终抬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这种说法一点不夸张,我们看看最近几年委托贷款到底有多疯狂。2012年委托贷款增加1.28万亿元,占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仅为16%。2013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2014年第一季度新增委托贷款较上年同期增加7153亿元,而第一季度的新增人民币贷款3.02万亿元,大约占整个第一季度新增的贷款的23%。2014年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是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少增396亿元。从以上可以看出委托贷款最近几年在新增贷款中所占份额大约在25%以上,是影子银行中份额最高者。
委托贷款风险较高,因为尽管委托贷款从法理上来讲银行只是一个二传手,风险应该由委托者承担,但是事实上由于其操作不规范,目前法律上规定不明晰,大众心目中委托贷款跟一般贷款区别不大,因此都认为银行是最终要兜底的,而其贷款的行业大都是风险较高的行业,这样就让委托贷款也属于刚性兑付,银行的风险没有转移出去,只是徒然增加了融资成本。
此次银监会的规定有几处有针对性的,比如,
当然,从委托贷款甚至到整个影子银行的监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监管目前存在过多的失败之处:2009年配合中央四万亿刺激,发放了天量信贷,2010年就出现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和房地产的泡沫化,金融监管层认识到这样的信贷是要出大事的,从而对银行的信贷和贷存比实行严厉监管,尤其是对以上两个领域的信贷进行了限制。但是天量货币发出去了,银行得找到地方去赢利啊,于是就开始了各种影子银行的泛滥,这个泛滥还是以所谓利率市场化的名义进行的,但事实上只是抬高了融资成本,这条利率市场化道路不通。
这个过程中,信托成为银行信贷资金出表的一个通道,这几年伴随着这个过程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赚了个翻天,但是股票市场却由此一蹶不振,进入漫漫熊市,券商基金赢利下降,为此颇为眼红,作为其监管者的证监会为此也很有压力。
于是从2012年开始先后放开了券商和基金在所谓泛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其实就是影子银行业务,只不过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是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开展的,这个业务跟信托和银行的理财业务完全是一回事,大家都争抢这块业务,又由于这个过程中,监管层一再断断续续的规而不范,徒然抬高了信贷成本,最终提高的只是社会融资成本,这就是2013年发生两次钱荒的根本原因。
因此从短期看,由于不规范的操作,近几年可能有一些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但是这次规范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可能最终对股市是个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