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银行股再次发力,一度成为领涨动力。银行股为何又显露峥嵘?因为市场中存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放在央行的存款。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20%,中小银行略低。自2012年5月以来,央行没有全面调整过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构成利好,因为可以放贷的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也降低了。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高,央行将商业银行20%左右的存款冻结后,给出的利率比较低,不到2%,低于目前商业银行实际揽储成本。而央行今年以来通过MLF、PSL等方式给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为3.5%(MLF)、4.5%(PSL)。
去年以来,市场中资金成本高企,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去常常采用的宽松货币政策,很难继续实施。所以,只能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引导资金以较低价格,流入实体经济。但客观地说,效果非常有限。所以,在11月22日,央行出台了降息措施。
但仅有降息是不够的。因为市场里资金总量并没有增加,而且三四季度呈现流动性收缩的态势。广义货币M2在今年上半年增速一度达到14.7%,它与上半年的人民币贬值一起,刺激并造成了5月到7月经济的好转。但这一资金增长,显然大大超出了年初13%的计划。所以从三季度开始,央行再次收紧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增速逐步下台阶,到了9月末从14.7%减少到12.9%,到10月末减少到12.6%,11月末减少到了12.3%。此外,人民币又通过升值,收复了上半年的失地。
所以,从8月以来经济形势再次逆转。CPI同比涨幅节节走低,PPI降幅逐步扩大,通缩态势明显。汇丰PMI指数也呈现恶化趋势。12月16日,汇丰银行公布了中国12月制造业PMI数据,初值为49.5,创7个月来新低,且为7个月来首次跌破50的枯荣线。此外,外贸进出口数字表现也不理想,从前11个月数字看,今年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肯定难以完成。
那么,国家对当前货币政策如何看呢?从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出端倪。会议通稿里有这样一段话:“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近年来常用的提法,但对于新的一年来说显然有新的含义,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货币政策更加注意松紧适度”。
事实上,11月22日降息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顶格使用了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也就是说,对于银行来说,资金成本根本没有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获得便宜的资金,显然非常困难。所以,如果不能加大资金供应量,降息的效果就会落空。而加大资金供应,在外汇占款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就只有“降准”这条路了。
临近年末,市场中再次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12月17日和18日,央行已经连续两天被迫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仍然不“降准”呢?我猜主要是怕刺激股市,让A股疯牛再次起舞。
此外,尽量留着一张牌,也许会有什么特别的用。俄罗斯的金融风暴,到底会在未来一两周衍生出什么状况,还很难说。但恒生指数已经快跌破震荡箱体,创下10月3日以来的新低了。所以,也许A股的格局在转瞬间就会逆转。
但不管怎么说,“降准”都已经迫在眉睫。至于是这个周末,还是下个周末,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