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工作会议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金融本身就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行业,除此之外,金融还有什么其他功能吗?既然如此,那谈什么“加大力度”?如果需要“加大力度”的话,那说明中国金融正在走向“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向,这是金融的异化、是金融的扭曲、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向华尔街“不学好”的必然结果、也是错误金融政策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目前看,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非常明显。如果任由这样的趋势发展,那中国金融就根本谈不上为实体经济服务,恐怕央行还需要“更大力度”地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恐怕早晚会有一天,央行失控,金融不由自主地滑向“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更专心于“自我循环”。最后,让一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来教育中国央行,而中国央行会把责任推给银行、推给企业。
实际上,央行失控的情况已经显露。比如,它希望压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希望存贷利率下降,但是它做不到。宣布降息之后,存贷款利率都没有达到有效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央行想过吗?也许想过,但它们不承认这是自己的原因,而把责任推卸给“银企关系”的恶性循环。说什么“因为企业效益越来越差,所以银行不敢降低贷款利率”。但它们不说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更不会去分析它们长期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怎样的必然后果。
我们必须看到,央行除了通过人民币汇制改革和提高法定存准率长期“锁长放短”之外,它们还通过容忍货币投机爆炸式增长,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短期化。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长话短说。第一,人民币汇改,央行退出日常干预,这使得商业银行(做市商)不得不担负起日常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义务,由于中国外贸顺差刚性,所以流入的外汇越多,商业银行被外汇占款长期锁定的资金越多,而能够获得的资金都是短期资金,这既是“锁长放短”。第二,把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长期锁定在20%的高位,而仅仅采取一些短期工具向银行提供流动性资金,这也是“锁长放短”。
第三,商业银行失去了长期资金来源,就必然加大短期资金需求,在央行决绝投放足够的短期流动性的前提下,货币市场利率被大幅推高,从而为货币投机提供空间。余额宝等货币投机商品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它们把银行一般性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从中套取3个百分点以上的利差。也就是,把银行原本稳定、可以用于贷款的长期一般性存款,变成了短期的、不可用于贷款的同业存款。一举使得中国金融结构发生根本性扭曲,短期化程度大幅提高。
以上三项加总,构成了中国空前的货币紧缩效应。这才是央行工作会议应当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请你们提高认识、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水平,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时刻,管好总量才是你们第一位的工作要务。
现在,中国银行体系需要的不是流动性,而是长期稳定、能够减低“银行存贷期限错配风险”的资金来源;中国金融市场需要的不是宽松货币政策,而是要大力扭转金融结构,大幅压缩金融空转的资金规模;中国需要的是单一系统的利率基准,而不是基准利率双规、甚至多轨制。我认为,这些才是中央银行必须认真总结,并加大力气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开会吹牛”,把错误的结果当做成绩去总结。
2015年,中国必须结束金融短期化趋势。否则,一切改革成果都不有,经济会耗尽政府财力,并以危机而走向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