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商业银行对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的谨慎,再加上PPP融资模式很难短期见效,基础设施拉动投资下滑就是必然,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去年后半年以43号文为代表的降杠杆思潮趋势正在发生转变,而加杠杆的倾向正在抬头。这从最近一段时间发改委密集出台各种放松投资政策,尤其是差点被打入冷宫的地方融资平台重新启用,表现的淋漓尽致。
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该文件对发改委指定类别的债券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而且放宽了发债主体的限制条件。
比如此前发改委对各省市有“每年省会2只、地级市1只、百强县1只、国家经开区高新区1只”的限制,这次通知中这个限制被取消。当然这必须符合以下限制,一是“债项信用等级为AAA级、或由资信状况良好的担保公司(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上)提供第三方担保、或使用有效资产进行抵质押担保使债项级别达到AA+及以上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项目融资”;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电网改造等重点领域专项债券”。
该通知还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债,不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挂钩”,且“区域内企业发行企业债,中票等余额不得超过上年度GDP8%的预警线提高到12%。”同时,城投类企业和一般生产经营类企业需提供担保措施的资产负债率上限放宽至65%和75%;二者主体评级为AA+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放宽至70%和80%;主体评级为AAA的,资产负债率上限则放宽至75%、85%。
如上企业债发行资质的大幅度放宽,对于地方政府无疑犹如久旱遇甘霖,地方融资平台此前门庭冷落的局面也出现转变,跑发改委申报材料,找中介机构进行财务辅导,又开始忙活起来,而已经停工的工地也开始了机器轰鸣,一些返乡的农民工再次被找到工地。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债务增速继续直线上升,经济体内的杠杆则再次加码。
而地方融资平台就此起死回生。
为何高层对于降杆杠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当然经济下滑,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幅度较大是重要原因,而更为根本的恐怕要看今年一季度高层对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地位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今年4月末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会议提出,要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要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政治局会议的这个精神恐怕是发改委再一次放松地方政府融资最关键的原因。
经济增长下滑不能过猛,过猛就会出现社会问题,并形成恶性循环,比如在建项目停工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更加加大杠杆,盲目的再次启用此前的发展方式,如果是这样,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中国经济体内部的杠杆率已经足够高,有研究表明,企业的杠杆率达到200%以上,这是不可持续的杠杆率。
因此,正如政治局会议指出的,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投资要有市场,有长期回报,如果没有回报仅仅是为了投资而投资,徒然放大杆杠,仅仅是进一步把风险捂起来,为未来经济增长制造更大麻烦,银行的坏账更多,金融风险会进一步放大,资金会被分配到低效率的部分,而央行今年通过一再降息和降准形成的低利率环境可能进一步丧失。
因此,在发改委大规模扩大企业债发行,加上现在正在进行的地方债务置换,债券发行供给会进一步提高,这样就可能引发债券市场进一步的收益率波动,从而影响目前的低利率环境,那么就不能排除央行可能近期会配之以进一步的降息和降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