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房地产新政的“枪声”在全国各地全面打响。 5月19日,“国六条”第一次公布于世,新政给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6月份的楼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后,7月份开始有回暖的迹象,近日的二手楼成交量也有所提高,分析8、9月份的楼市,由于继续受到新政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仍然以观望为主,市场成交量继续成持平状态。
新政从出台的那一天开始,争论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停止。有人说“供大于求后,房价必跌”,有人持反对说法“限户型后,限量版的住房将成为新一轮的房价比拼”。然而,市场上并未出现上述的几种情况,由于受到政府的“保护”,发展商的“谨慎”,房价一直呈持平状态,购房者观望,发展商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放了一次“长假”。由于房价涨幅度不大,深圳楼市不温不火,购房者与发展商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大家都在观望,只是两者心态不同罢了,需求一方指望房价能降下来,而供应一方希望新政对自己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深圳,在全国所有的城市中最先出台“国15条细则”,时间过去了一个月时间,纵观深圳楼市,有影响,但是关系不大。新政出台后,发展商似乎在积极响应新政,早先上报的规划方案重新按新政要求的90平方米、70%的要求重新规划。
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衍生了土地浪费的现象,土地资源已日趋稀缺,住房集中的城市土地紧缺,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大城市里,可以说是寸土寸金。然而有的发展商去可以囤积大量的土地,实在让人费解,我认为发展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在等待新的一轮房价上涨的局面。
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过分倚重,部分城市的房价已让广大群众叫苦不迭,国家开始政策调控时,地方政府用外地人购房可迁移户口,降低个人购房贷款利率等土地政策来推动楼市的“回暖”,在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来看,多数发展商深信“调控只是个形式、手段;房价上涨是必然”,因为即便中央要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银行都会“托市”。所以部分发展商延期竣工、暂缓新项目等手段来避免市场风险;再通过合作开发、收购其他公司、招拍挂、竞标土地等方式来储备土地,这就是为什么土地价格高,但是仍然“抢手”的原因之一。
如果国家调控没有对楼市产生影响,没有让群众觉得新政是真正起到作用的话,不但地价、房价问题继续存在,也会损害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不希望看到新政前功尽弃、轰轰烈烈的开场,灰头土脸的收场。
再是,由于新政调控房地产后,房地产的投资群体出现两极分化:势力较差的投机者被挤出市场,而投资势力、能力强的投资者仍然留在市场,并由短期投资转向长期投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档豪宅或别墅仍然受到青睐,楼市的“回暖”也可以说是楼市中别墅的市场从来就没有冷过,由于别墅的特殊性,限量开发,所以需求远远超过了供应,价格只高不跌是能够理解的。
然而,别墅的消费群体带动了整个楼市的复苏,由于需求者,即需要住房者的消费者,无法抵御住房需求带来的诱惑,政策对真的需要住房的消费者来说,影响不是很大,部分地方的住房需求者带动了楼市的回暖。
新政让各地的楼市进入了一个“冬眠期”,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当然不希望看到楼市长久低迷下来,毕竟中国需要“内部消费”,“内需”能够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所以显得极为重要。新政出来了,政策方面也有所更改,金融政策也改了又改,因为房地产交易持续降温,对银行业与已过剩的建材等行业不是件好事。
部分城市投资建设规模的继续增大与住房价格的上涨过快问题,决定了2006年楼市延续着宏观调控的主导思想,但是由于在某些细节上、结构调整方面、供求市场关系的影响下,调控在“滚动”,象荡秋千一样,摇摆不定。短暂的楼市低迷最终被一轮轮的“回暖”所取代。政府所需要做的是,警惕、预防新一轮房价的上涨,稳定房价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