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部长声称已经接到国务院高层指示,要建立住房问题的长效机制,很显然,现在已经拖不下去了。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住宅问题不仅仅只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问题,而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要确保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建立土地财富的平衡机制,关键问题是要对拥有二套以上的住宅开征高额的房产税。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可以说,我们的高层开始有了觉醒,一把调控房价的利剑终于将要登上政策雅堂。
过去采取的房控手段比如限购手段,规定了户口,规定了户名,那只是临时性的调控,不是长久之计,还丛生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出台征收房地产税的政策,不直接干预人们的消费活动,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对房地产的奢侈消费进行约束,可以做到一了百了,既易于操作,又能使人心服口服。作为国家是不能野蛮剥夺个人的购买行为,也不能对银行进行干涉。就像别人爱好古董一样,他愿意收藏多少就收藏多少,我们不能去剥夺他的权利。只是房地产与古董截然不同,古董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对人民生活不带来影响。
当然房地产面积对一个人的生活居住也不是需要很宽,太宽了,用不了,还给居住人带来打扫清理和管理的负担,但确实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需,不能没有它。房地产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凝结了大量的国民收入和社会能源,一旦既成事实,就长期沉淀下来,不再参与社会流通。如果人们的消耗超过必需的面积购置或囤集,不仅发生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滥占或者浪费或者闲置,阻碍有限的社会资源担任有效功能,制造大量的碳排放,给环境和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还给房地产的需求产生误导,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使中低收入阶层深受其害。
炒房者,往往就是那些从银行贷款出来购多套房屋滞留手中观察几年,待价而沽。这样的行为还并不是可怕的,只要没有购买的人们出现,就没有高价可沽,如果实行了房地产税的话,每年需要负担高昂的税负和利息,他也挺不住多久,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还流与市场,参与扩大再生产。更可怕的是我们身边的中等收入者,跟风盲从的多,明显地将多购房产当做古董对待,取向收藏目的,导致存款不如购房产。这样一来,给炒房者涌生大量顾主,大有暴利可图,助长了炒房者。
要知道这种“收藏”是长时间不参与市场流通的,真的是作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来进行的,危害极大,导致造成社会财富向房产发生死沉淀,对经济发展危害很大,就好像一块巨大的国民收入就这样失了踪。能多购一套住房的在我们生活中是大大有人在,为什么房价涨得这么高,是因为确实遇到了市场的需求。那种过多责罪炒房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主要罪过还是在于我们这些收藏家们,虚拟了现实消费的需求,表现出旺盛的房产购买力,迫使社会没有足够的资金流向用于其它的扩大再生产,影响经济协调发展。
关于开征房地产税收,我在几年前就向有关部门建言过,去年我在任志强这位房产大亨的微博里也议论过。相信全国提出这样建议的人士不少,并不是我们的高层决策层没有看到,却迟迟未见推行,看到的是这样那样的非人性的极其野蛮的调控手段出台,操作起来极其困难,有的几乎不可操作,好使人感到纳闷。就是像重庆上海的试点又是如此小心翼翼,执行的力度是那么轻忽其微,虽然报道说起到了作用,有些牵强附会,难道你两个城市能够抑制全国?我看起到的调控作用不会有很大。但如果全国同时实施,那作用就居大了。
比方说,我们应该在扣除免征面积以后大幅度提高征税率,比如超过一倍购房的,年纳税少则上万元,多则数万元。倒是免征的面积如何定,是按入住的人平定,还是按家庭的单元定,定多少,如何界定户名,如何防止虚挂户名,是可以做到细致些周到些,并在实践中不断及时完善。总之征收房地产税,针对的是炒房者和囤房者,限制他们的铺张行为,对于铺张的消费就要实行有偿办法。为什么要实行有偿,是因为你的“收藏”对社会的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能耗影响太大。从国家的管理职责看责无旁贷,这样的行为应该大打出手才行,何以要那么小心谨慎?
很简单的道理,能够超出所需面积购房的,还能多套囤集购房的人不是我们劳苦大众,而是那些处于财富占有的上层。开征房产税明显影响的只是那些经济上层,属于少数,就是一旦其中的高收入者将来发生了经济没落了,负担不起房产税了,他还是可以出售多余的房产,把滥占的资源退出来,参与社会的有效流通,负担就能立刻消失。这本来就是一种导向资源配置的好手段,道理很简单,毋须置疑和担忧,哪里还要谨慎试点呀。试点的只是如何操作这一手段罢了。而我们的高层决策者常常打着害怕加重低收入者的负担,担心这担心那,藐视很关心劳苦大众。殊不知,只要我们中低收入者所购的房子没有超过免征税的面积,影响他们的又在哪里呢。他如果能超过免征面积购房,他又何不能负担得起税收呢。我对高层决策层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他们这些高层决策者正好居于这些炒房者囤房者之列中,害拍伤到了自己,表现得如此暧昧不清,还是真的缺乏看待保护低收入者的素质能力呢。
我们只有高举起房地产税收这把大利剑,房地产的合理回归问题就能一劳永逸解决了,不需要我们的温总理再来为房价调控操劳了。
(本文由网友许山岚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