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城中村”在每一个来深圳的人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了。我最早接触到的城中村在梅林关旁边的民乐村,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建筑。而这里大面积的聚集着在深圳打工的全国各地的人。一两年前,这里也流行着一种“交通工具”,小区巴士,也被称“黑巴”,因为没有经营手续,所以开车的司机和售票员练就了好眼力,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防警手段。
近年来,由于深圳大刀阔斧改善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城中村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高度。但是不能否认,城中村在城市发展的过度起到关键的作用,城中村由于农民房居多,所以租金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一套三房一厅在闹市区里能租1800左右,在城中村花上1000元就能搞定,算上每天的路费,一个月顶多1300元左右,比起市里还是比较划算的,刚到深圳打工的人大部分都住在城中村中,甚至在深圳生活了几年的人现在还住在城中村中,不能不说,城中村为深圳的劳动者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生活居所。
但是现在深圳逐步向国际化大城市的方向发展,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城中村改造都是城市化进行中最重要的环节,深圳要彻底摆脱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就必须要改造好城中村。才能彻底改变深圳的环境、治安现状。如果城中村改造能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圳土地供应紧张的燃眉之急。
城中村改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深圳特区发展的二十几年,也是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它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历史日积月累形成的问题。
再是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改造城中村,而不是不要城中村,其实也不可能不要,深圳的城中村还是不错的,甚至比家乡的市区的某些地方都强很多。多年来,深圳对城中村的改造凸显成果,比如福田区的城中村的环境就改善了很多,治安好了,居民和外来建设者分享着和谐和效益的成果。这些年来,下沙村、上沙村、益田村等等城中村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保留独特的社区文化的同时,引进一些好的东西。留之精华,去之糙粕。
城中村的社区建设本着“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基层建设中去,为改造城中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卫生部门将城中村环境综合治理列入工作重点,经过无数次整治工作,加强管理和整治,原先在城中村见到的“脏、乱、差”现象已经不见了。文化是环境提升的根本,好环境才能带来好效益,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为促进城中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先我住的三房一厅的民乐小区,住房结构和现在市区内的住房没有多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这里的户主没有房产证,没有住房得不到保障,所以没有人敢买,现在城中村改造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发放房产证。
城中村的形成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把原来属于农村的土地和大量的民房圈进了城市,无论从市政设施,城市管理,都缺少与城市的联系。自从深圳特区进入城市化改造以来,农民从身份上解决了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由于城市中城中村的存在,城市与乡村空间隔离就存在。城市化发展到今天,深圳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和城市的融合问题,也是城中村向城市转变的必然过程。
城中村对解决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解决了深圳市民居住困难的问题。城中村应该成为深圳的一大“特点”,人文生态的东西应该保留下去,深圳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自己的东西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城中村”应该继续风靡下去,特区要是没几个“特别”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它的城市意义。但是城中村改造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好起来,美观起来,才能实现城市一体化。才能让更多的城中村搭上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快车”,尽早尽快的融入到深圳城市建设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