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画戟原来排最末,你知道中国12大类戟都长什么样吗?

按照标准定义来说,中国戟是带有小枝的直刺长柄武器,释名中说:戟,格也,旁有枝格也。从商代开始,到宋代戟刀出现为止,中国出现了多种被称为戟的武器,这些戟大多符合释名中的定义,也有个别不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戟都是什么样子。
 
第一种戟:联装戟。
 
联装戟以戈头为戟援,以矛头为戟刺,使用绳索或皮条将戈矛捆扎在柄上,这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戈,出现于商代,西周时期较少,东周到秦代十分流行,秦代以后消失。
 
 
 
第二种戟:剑形戟
剑形戟为一体铸成,特点是戟刺长如一柄短剑,戟援则相对较小,又被称呼为戈矛合一型戟。这种戟的装柄方式既有銎装也有内装,出现于西周,战国时期也有发现,战国以后消失。
 
 
 
第三种戟:十字戟。
十字形戟亦为一体铸成,形体扁平,略呈十字形,仅见于西周。
 
 
 
第四种:刀形戟
刀形戟见于商代和西周,结构和外形与十字形戟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十字形戟的戟刺平直,而刀形戟的戟刺末端卷起,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刀相似,因此也有人称呼这种戟为刀戈合一型戟,以区别于剑形戟。
 
 
 
第五种:钩戟
钩戟也是十字形戟的变种,戟援、戟刺、戟内均弯曲如钩状,属于一种礼器,仅见于西周。
 
 
 
第六种:多果戟
果即戈,多果戟即多戈联装戟,一般的联装戟由一件矛头和一件戈组成,但多果戟使用两件或三件戈头与矛头组装而成,也有只使用两三件戈头,不使用矛头者。
多果戟出现于春秋末战国初,流行于南方地区,有人认为这种戟是礼器,并非实战武器。
 
 
第七种:卜字戟
卜字戟出现于战国末期,大多数为钢铁锻制,也有少量为青铜铸成,卜字戟的外表呈卜字,和无内十字形戟相比,卜字戟的戟援和戟刺细长,且装柄时戟头上的穿位于戟刺的对侧(十字形戟的穿与戟刺同侧)。
卜字戟在两汉时期是常用武器,且有多种变种,如部分卜字戟的戟援或戟刺会有不同方向的弯曲。
 
 
 
第八种:丫形戟。
这种戟其实更接近于援部和内部上挑的戈,但目前主流学界均称呼其为戟,笔者也遵从这一习惯,丫形戟多为青铜制成,出现于两汉时期,由于汉代的实战用戟多为钢铁锻造,因此应为礼器。
 
 
 
第九种:钺戟
钺戟相当于矛和斧的结合物,现存实物均为西汉时期产物,材质为铁。钺戟和传统的戟其实差别较大,之所以被归为戟的一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十种:ㄐ形戟
ㄐ形戟是卜字戟的变种,卜字戟从东汉时期开始,戟援便向着上翘的方向发展,最终演化成戟援硬折向上的双叉形,ㄐ形戟是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戟形,唐代时期基本退出战场,笔者所见制造时期最晚的实物为宋代产物。
 
 
 
第十一种:ㄣ形戟
ㄣ形戟是ㄐ形戟的变种,在戟援的对侧又增加了一个小枝,小枝造型与戟援相似,但折翘方向朝下。ㄣ形戟最早见于唐代,明代仍有使用。
 
 
 
第十二种:戟刀
戟刀相当于安装有月牙形的侧刃的长矛,侧刃可以单装一侧,也可以成对安装。戟刀出现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均有装备,现代武术器械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戟刀原本应该属于刀的一种,但数百年来人们都习惯称其为戟,因此现在说起戟来,多半指的都是这种戟刀。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除了这十二种戟之外,还存在过一些异形戟,这些异形戟的形制虽然和这十二种戟的典型样本略有出入,但大体上仍可纳入这十二大类之内。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bingqi/ji/10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