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严控金融风险对趋势的意义

 

这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于金融等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透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这种重视程度必然会对国家未来的一些政策的出台及相关走势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地方政府一直把政绩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这种追求一方面基于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一方面是基于官员个人的利益——GDP出政绩,也出干部,有利于干部的升迁。因此,地方官员通常不惜代价举债摊大饼、上项目,让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债务飞速增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推手。

地方政府在盲目上项目方面几乎是没有底线的。曾有知情专家介绍说,地方政府要做1000亿元的项目,并非只做累加起来总额1000亿元的项目,而是做1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1000亿元,每个项目上只投100亿元,剩下的巨大资金缺口怎么办?就是借助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根本不用担心偿还的问题,等政绩一出来,自己早就升迁走人了。

地方政府的这种惯用做法如今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对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地方政府负债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中央在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极为严厉的问责制度:“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地方债务终身问责是什么意思?敢越界敢超额举债上项目,不管结果如何,地方政府官员都将被严厉问责,无论身在何处,在“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下,谁都很难逃脱被问责的后果。

很显然,中央这样做是正确的,如果听任金融风险继续发展继续膨胀,那么必然会造成极为可怕的后果。防患于未然,提前化解风险才能掌握主动权。

但同时,这对经济增长意味着什么,大家很容易想清楚,对资本市场又意味着什么,大家也很容易想明白。回顾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政策变动,从来都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放”的同时中国的GDP就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机会也多,而“管”字当先的时候,就需要多一些谨慎。

在“放”的时候,比如“四万亿”救市计划出台的时候,中国上下一片如火如荼全面放手刺激经济,当时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当然,这些机会很快被更大的弊端和更多的隐患所取代,此也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现在的“管”可以说是对此前盲目大宽松大刺激的拨乱反正。那么,在“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的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就很可能在工作上处处谨小慎微,坚决避免犯错误或者至少少犯错误,这也将表现为某种程度上的懒政与不作为——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现存的各种风险,追根溯源,一个集中在地方政府,一个集中在企业,地方政府庞大的负债与企业庞大的负债,共同构筑了中国巨大的金融隐患。

对于企业负债风险的化解,有关部门是以国企央企为重点来操作的。怎么办?最有效的做法,当然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打击地条钢等小民营企业的竞争之后,国企的竞争力就被充分地释放出来了。而去产能所导致的钢材、煤炭等的价格上涨,直接大幅度提高了国企央企的盈利能力,使得国企央企更容易降低杠杆,而那些无法及时有效地降低杠杆的民营企业,则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国企央企大收购计划中的一部分,或者,直接就被淘汰出局。

在当前金融风险高悬的情况下,煤炭、钢材等价格却屡创年内新高,成为经济低迷阶段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站在这道风景下,国企央企率先实现了自我救赎,业绩大幅度增长,而下游企业则必须为由此而导致的成本上升痛苦地埋单。这其实也显示出整体性救赎的艰难,既然整体性的救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拯救重点便成为选择——如果从这道靓丽但孤独的风景中,看不到其中所含射的内容,是无法理解当下很多品种的走势的。

中国当下所面临的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是风险控制与经济稳定的平衡。要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宽松,但这容易加大风险,而采取严厉的风险控制手段,又很难避免对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伤害。

选择是如此艰难。

但不管做什么选择,促使资金脱虚入实都是必然要做的。如果虚拟经济继续创造疯狂的赚钱效应,如果投机者继续获取比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更多的收益,那只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即资金继续脱实入虚,从而,把整个经济体的基础掏空。尽管脱虚入实喊了很多年,但忧患意识与紧迫感从来没有如今天这般强烈,这更像是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要么自己被风险扼杀,要么得到别人被风险扼杀后的机会。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如此。当许多人惋惜李首富提前抛售资产错失这两年楼市大涨机会的时候,他正在安详地喝着咖啡,而有些人由于时间的问题,在拥有更好机会更大财富的情况下,也只能在惶恐不安中被动地应对。

普通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并因被诱惑而迷失,正在具有超前眼光的人,会根据大趋势安排自己的事业、财富、投资和生活。

世界人民应该感谢特朗普,这位无论情商和智商都出淤泥而独染、濯清涟却成妖的总统,正孜孜不倦地干着拖美国大战略后腿的事情,从而为世界人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去自我救赎,至于抓不抓得住这个机会只能看个人的机缘与选择了。

莫说听任风险继续累积,即使现在就着手大力挤压泡沫,也正由于时间的紧迫而倍感压力骤增,在这种生死时速下,虚拟经济终将走向何方?至少,不应该再以侥幸的态度来对待吧?

 

附1:根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最近发布的《2017年美国住宅房产外国买家报告》(下称“报告”),在2016年4月~2017年3月的统计周期,中国继续保持美国海外购房群体中的“第一大买家”地位,成交金额超过其后的加拿大、英国、墨西哥和印度。作为美国外国人购房的主力,中国人这一年的购房总成交额达317亿美元(约合214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的273亿美元上升了16%,也超过前年的28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购房数量也超过4万套,在2016年回落后再次冲击历史最高点。

上述报告显示,在美国的加拿大购房者有76%的人选择全款买房,只有21%的人申请了美国的贷款,而中国购房者则有65%选择全款买房,26%申请了美国贷款。与之相对的是,在美国的印度购房者只有18%全款买房,高达79%的人申请了房贷;墨西哥人则有42%全款买房,51%申请房贷;英国人买房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36%和47%。——在美买房的中国客:近七成全款支付 多渠道筹美元  2017-07-2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附2: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达成的海外收购交易总额达2204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收购活动约16%。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储备急速下跌,至2016年年底,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发改委和商务部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强了企业在海外资产并购的审核力度。网传银行6月7日发出内部通知,称接到银监会紧急电话,要求提供对海航、AB、万达、复星、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外投资借款情况及风险分析,重点关注所涉及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需要报送的信息第一条是,提供具体的客户名称、客户代码、发放日期、发放金额、贷款用途等信息,是否涉及房地产、影城、酒店、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

今年3月,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在日常的监管中也发现了一些非理性和异常的投资行为。比如,一个钢铁厂收购海外影视公司,中国的餐饮企业在海外收购一家网游公司,特别是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如果说这些收购促进了中国的足球水平和世界的足球水平,我觉得是件好事情。但是是这样的吗?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再借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有一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潘功胜直言。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对外投资有一部分实际上跟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比如投一些体育、娱乐、俱乐部,对中国没有太大的好处,同时在外面还引起了一些抱怨。他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指导。

附3:王健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

2017-07-23  来源:证券时报

据财新报道,对于目前有关部门排查海外投资,关注高负债企业的传闻,王健林首次表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把主要投资放在国内。”7月21日,近期备受关注的700亿商业地产大资产包出售后,王健林在接受采访中如是说。王健林称,此次交易表面看万达是变卖资产降负债,实际上万达只是卖了该卖的,留下了该留的。万达转让的文旅项目是地产中回收周期最长,对现金流压力最大的;万达转让的酒店项目是投资回报率较低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shihanbing/27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