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要公布的2009年1月宏观经济数据,估计不出大的问题,将是CPI、PPI双降的结果。市场预期CPI会降至0.6至1.0之间,相对2008年同期上涨的7.1%,2008年12月的1.2%,都是一个下降的态势。
2008年同期,CPI创下了1997年以来的新高,也是中国所有的资产泡沫最严重的时候,似乎是在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出警示。在CPI猛涨时,其运行反应是,PPI推高CPI,投资过热推高PPI,房地产推动投资过热,反过来,CPI又催生资产泡沫,主要是房价泡沫。这种经济现象是拉美式的经济现象,但是反过来,中国经济泡沫破灭与拉美的特征不完全相似,主要原因是,在CPI猛涨时,猪肉、粮食、食用油料、蔬菜等等这些农用食品价格并没有长期大幅上涨,或者上涨幅度不足以对CPI上涨构成动因。也就是说,农民在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又吃亏了。
从长期看,未来是否发生通缩,还是很难估量的事。考量宏观经济是否出现通缩的主要指标,就是CPI是否出现负增长。中国近30年来,出现过两次通缩,人们有记忆的是1999年的通缩,当时出现通缩的导火线是亚洲金融危机“传染”至中国,于是外来投资减少或撤出。在此情况下,CPI出现数月的负增长,不过很快就回到物价稳定的轨道上。报纸上记载:工资条上的数字凝固了,但是没有人敢像过去那样随随便便跳槽,因为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以上的下岗朋友。报纸电视上过去一茬接一茬冒出来的“企业家明星”们一下子不见了,小道消息传说着他们的麻烦。
大商场寻找一切理由降价,从“反季节销售”到“为教师节献礼”,在最心急的时候,北京最具档次的“世都百货”打到了一折。在北京,7家五星级酒店中6家放弃了原来的房价。在上海,一流写字楼的平均月租金已经从1993年的90美元/平方米降至2000年6月的27美元/平方米,下降了整整四分之三。包括新落成的88层的金贸大厦。人们曾经以为,以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为标志的浦东会成就又一维多利亚湾般的夜景,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因为写字楼的租出率低,入夜的浦东没有多少灯光。
2000年,深圳关内房价为5600元每平方米,关外为2500元。深圳关内房价首次过万是2006年3月,当月均价为10421元。也就是说,深圳关内均价从5600元到10000元,花了六年多的时间,而且是在经济经过调整后,在上升通道稳步运行时期。这应该是比较理性而健康的。但是,随后,从10000元到20000元,只花了一年零三个月,也就是2007年6月,深圳关内均价首次突破20000元,房价泡沫大面积衍生,注定了房价必须大幅回落。
但是,我们这一次即将面临的通缩,既有外部因素,美国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也有内部因素,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资产泡沫过大(现在仍然是,所以现在还在支撑高房价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上次通缩,在房价上影响最大的是上海,撑到2003年开始撑不住了,环内主要楼盘降幅巨大,上海市政府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侥幸度过了上一次的通缩。
如果把这一次的通缩简单的与上一次类比,是不恰当的。主要原因是,上一次只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加入WTO,整体经济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小,资产泡沫还没有大面积衍生,只有海南、北海等少数沿海城市产生资产泡沫,整体金融架构十分稳定,再加上中国社会刚刚经过一轮动荡,全社会将眼光转向经济建设。而这一次,是全球的经济危机大爆发,起源是美国的金融海啸,外部环境完全不一样。内部的情况似乎更糟糕,大面积衍生的资产泡沫正在绑架宏观经济,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宏观经济大局拼死维护高房价,外向型经济实体关闭现象严重,失业潮有可能爆发……
中央政府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将有可能激活实体经济,却无法避免市场对资产价值的重估。美、英、日、韩等国和香港的主要城市房价大跌,是本轮全球性资产价值重估的一个信号,很快将轮上中国各大城市。这一轮向下的资产重估,绝不可能以房地产现在的成本为底线,突破成本的价值重估不可避免,市场对此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多人认为这一轮的通缩周期将是十分短暂的,与上一轮周期差不多,这是对经济形势的误判。繁荣、衰退、调整、复苏,周而复始,是经济的规律,中国经济还处在衰退期,什么时候能进入调整,什么时候结束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房价探底的成功,只有房价迅速探底,有效地消化存量房和囤积的土地,才是进入调整的标志。
2008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6.5%;2009年,如果宏观经济进入通缩,整体房价没有15%左右的跌幅,根本就不是进入调整。在这15%左右的跌幅中,大概只有10来个城市出现上涨,60来个城市出现下跌,跌幅大的城市将突破40%。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前两年疯狂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引起的,并是促使宏观经济进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