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借用徐滇庆教授的一句话:到处都是钱,房价怎么可能不涨?换一句话来说:到处都是水,黄河怎么可能不决堤?当然后面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
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8%,增幅比上年末高1.3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13个百分点。同时,当月新增贷款3185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徐滇庆教授,为什么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7.5%,一方面有大量供应货币,当时的M2是17.48%,现在又往上涨了0.52%。
道理很简单,既然要回收流动性,就不要加印钞票。否则,两项冲抵,流动性还是在增加。这是中国经济中一种很怪异的现象,也就是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具备实质上的意义,也对抑制通货膨胀毫无用处。就拿六月份来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大约冻结资金8700亿,而付出央行到期票据4500亿,实际冻结资金4200亿。而按照M2来算,六月新增货币达4000亿元,这么一算,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没提。当然如果不提就更糟了。
只是市场感觉的是,央行银根紧缩,其实不然。因此,有钱的地方有的是钱,就像徐滇庆教授说的,到处是钱;没钱的地方仍然没钱。那么,作为中国楼市的三大主体,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作为楼市主体之一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政府,应该看见紧缩银根对目前中国经济全局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天的,而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设法彻底打消土地财政的老观念,不要依赖出口和投资,不要进行一些靠出卖土地的招商引资活动,任何大的基建项目凡是没有批的,一概不要想当然的作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说,这方面的资金很紧张,除非地方政府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支撑。停止造城运动,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环保产业,培植新的增长点尤为重要。再去依赖房地产拉动区域经济,已经没有机会了。
作为中国楼市主体之一的各大开发商,到了准备过冬的时候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虽然存在,但不属于房地产市场。我们来看数据,5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22%。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185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693亿元,同比少增2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492亿元,同比多增914亿元。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同比少增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个人房贷,没有个人房贷的支撑,就等于失去了楼市的消费力。现在看来,这部分消费力还将持续疲软。在一个失去如此之大的消费力的市场面前,借款、发行债劵、IPO都是不明智的,收缩战线,等待时机,做好八年抗战的思想准备,方为上策。所谓的流动性,那是央行的事,与中小开发商无关。
作为中国楼市主体之一的广大投资置业人士,再多的流动性均与我们无关,不是特别需要,暂缓买楼。机会肯定会有,但是,是给有准备的人。5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4.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4%,比上月末高1.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826亿元,同比多增7245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2369亿元,同比多增5154亿元(去年同期下降278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3899亿元,同比多增1560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524亿元,同比多增443亿元。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1761亿元,同比多增16924亿元。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央行的不对称加息预期不远,中国居民存款的负利率时代很快就要结束。
流动性确实存在,比方上周上海房价猛涨,再仔细一看,所谓成交是两大外资公司,正在进行一场无人观战的资金游戏。开发商是香港瑞安,买楼的也是一家外资,他们的钱正在互相流来流去,与中国政府官员有关,和老百姓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