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走向与开发商倒闭潮

真正研究宏观经济的专家,没有一个人认为现在就可以放松宏观调控。只有一些既得利益的代言人,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不断地在一些公开场合,大肆鼓吹要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阻止央行进一步加息,并试图用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也就是所谓的采取汇率政策。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种方法的利弊:如果采取存贷款利率上调的方式,中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高达18万亿,可以直接惠及中国民众,让银行实际存款利率由负转正,但是,会影响一些负债过高的中小企业,对楼市来讲,将加剧中小开发商的破产和楼市炒家的抛盘;如果采取汇率政策,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到1:6,那么对民众来讲一点好处也没有,而千千万万依赖出口的制造业将会加剧破产,社会失业率飙升,房价进一步上涨,给国外投机资本以可乘之机,宏观调控将因此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究竟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这看是两种方法,实际决定中国经济的前途。我的好友贺承军博士因此担忧中国经济,会在方向和路径的选择上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见贺承军博客:中国经济在十字路口)。贺博士说:面临危机,在十字路口绯徊与彷徨必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应该选择一条突围的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果断地杀出一条血路。

 

贺博士为此设计了三条路径:选择之一:暂缓在金融领域的突破。因为金融领域荆棘丛生,与国际接轨的游戏规则一时半会建立不起来,何况,即使与国际接轨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游戏本身也是世界经济衰退的病毒源,对于缺乏经验的中国金融界而言,所有的金融病毒都是“非典型性”病毒,不妨暂时在金融方面安营扎寨,就地守住防线,作战略性防御准备。即在经济的高端行业采取守势。

选择之二:扩大内需,制造业产品向内,保障就业,《劳动合同法》通过一个法定程序增加一至三年观察、试点期,保证廉价劳动力优势,保护城市化进程。在城镇中组织农民工,无非是让城市政府累一点,比把农民工赶回农村去,无论从当下还是长远看,都是可行而且有利的选择,这是放开和发展低端的策略。

选择之三:刻意打造有活力的中端。这意味着股市和房市的重新激活。股市有救市之呼吁,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适当动作,把股市稍加回调,适当解套,使解套的资金回归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国内外经济形势如此严峻,股市炒家想要在近期内重回5000、6000点已绝无可能。对于楼市而言,中央政府应该明确过去两年高涨的楼市必须降至05年底、06年初的水平,这是消费者的共识,中央政府不能假装看不见这个底。在此楼价底部,消费者理性入市,相信经过这两年楼市大讨论,有人想再起妖蛾、再创高价“辉煌”亦无可能,这样有利于一个健康理性的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真正支柱之一。这就是激活中端的策略。

 

就我而言,这三大策略过于温和。中国经济现在需要的是一种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凛然正义,需要的是一种价值重建的大刀阔斧,需要的是励精图治的强悍铁腕。唯唯诺诺,畏首畏尾,左右徘徊,言而无信,说轻一点是将中国民众创造的财富拱手送与外资,说重一点与清朝割让香港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一种是在军事战争的背景下,一种是在货币战争的背景下。

 

年代久远的伤疤就没有必要再去揭开,让我们寻找中国经济健康而理性的年份来和现在做一个对比吧。中国改革30年来,前10年是我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过程,其辉煌业绩可圈可点,永载史册;中间10年是中国经济的青春期,发展加快,毛病较多,尽管满脸都是青春痘,但遮盖不住流溢的光彩和动人的活力;在后10年中,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只顾效率而忽视公平,只讲市场化而忽视加快民主化进程,地方贪官开始明目张胆的和外资合谋,展开以出让土地为基本特征的财富大掠夺,不过现在采取措施也不为过晚。我察看了这近10年来的宏观经济指标,发现2002年还是比较健康而理性的。

 

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8.0%,相当于2007年的一半。但是,在构成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基本数据是科学的。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双双突破4万亿元的水平。民间投资趋于活跃,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6000亿美元,再上一个新台阶。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超过5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74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624亿美元。

 

那么,到了2007年呢?这三驾马车已经失衡了。一是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GDP比2002年翻了一倍多,固定资产投资却翻了3.5倍,由4万亿猛蹿到13.7万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比2002年的7736亿也翻了3倍。还有出口,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也承认,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第一,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第二,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消费的结构占的比重偏小,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投资拉动。第三,我们的内外之间的结构,就是经济的增长对于外需的依赖还比较强劲,我们需要更多的通过国内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仔细研究这些数据,就会发现,中国的钱多了,但消费力却没有增长,或者说增长不成比例,说穿了就是大多数中国人没钱消费。投资过热,依赖出口,内需严重不足,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在2004年,许多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关于中国经济崛起与崩溃的大争论中,就曾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拉美式的泡沫,可惜,我们只顾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危机。

 

那么,我们已经看出,要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首要问题是维护三驾马车的正常运行。简单地说,就是抑制投资,减少贸易顺差,扩大内需。从金融政策来说,必须坚决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迅速遏制人民币的升值。最近,我同一些出口企业的老板谈起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他们告诉我,就在去年,人民币升值多少,美国商人就私下给中国企业补偿多少,但今年已经不补了,因为美国商人也补不起了。对这些小型出口企业来说,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关闭。珠三角成千上万家制造业的倒闭,韩资企业关张跑人,都是人民币升值引起的。

 

对内需来讲,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扩大内需的天敌,不抑制通货膨胀是谈不上扩大内需的,而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就是加息。加息在短期内对股市有影响,在长期对楼市有影响,这都是无法回避的。只是我们要正视这种影响,以扩大内需,抑制投资,减少贸易顺差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在路径的选择上只有加息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即将出现的房地产企业的倒闭潮,是大势所趋。关于房地产企业为什么会倒闭,潘石屹先生已经用详尽的数据做了反复论证,我就不多讲了。总之,房地产企业的大量倒闭,是中国楼市的阵痛,必将诞生出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shichang/30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