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15000元以上的房子全线滞销,上海由每天1200多套直落600多套,深圳积压楼盘由20000多套直线上升至48000多套时,现在的需求去了哪里?都过圣诞去了吗?
供不应求是高房价的鼓吹者们用得最多的词之一,需求旺盛才导致房价拼命走高以致狂涨也是这种论调的最强音。他们甚至认为,政府是在打击需求,打击经济规律,并提出要对这种所谓的规律抱有敬畏之心,一言以蔽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做错了,中央政府的住宅民生化也错了,违背了经济规律,只有房价拼命涨才是对的。真是这样吗?
那么,先让我们来看看,本轮房价暴涨究竟是谁的需求?
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深圳,当房价超出绝大多数市民的购买力时,所谓需求也就是个幌子了。我们毫不怀疑,今年上半年,许多地方出现过排队买房,抢购等情况,尽管有虚假的一面,比方说开发商雇请大量的民工加入排队;但是也有真实的一面,比方说深圳炒房团加入买楼的队伍。在这似真似幻的抢购中,凸显了许多欺诈。
让我们先来看看实质,首先我们不否认需求。请看,大量的每年40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需要房子;一年1800多万被城市化的群体,需要房子;还有大量的涌入城市的农民工,需要房子;然而,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买得起商品房呢?既然只有少数人买的起,那为什么还有需求?
因此,我们现在说的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性的需求,有更大一部分是投机性的需求。就深圳来说,70%是这些需求,而真正买房子住的还不到三成。换言之,如果房价不涨,这些需求都会过圣诞去,没有谁去买房子。再看看广州,北京,上海,概莫出乎于此。有专家于是说,房贷新政是在打击需求。要我说,打击的好,只是政府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还太温和,必须再加以重拳,要把这些投机性的需求打击得四处逃遁。
让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谁的供给?
住宅是民生所需,居住权是基本人权。我想,对于这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人会持有异议?因此,保障民生所需,应该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保障性的住房仅占住宅开发总量的2%。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数据来说明,中国民众每年需要多少住宅,各大城市需要开发多少,中国政府现在还没有人来规划这件事。
我们现在的市场上所能提供的都是商品房,总体占住宅开发总量的98%,是绝对的强势。那么,现在的商品房是如何开发的呢?先来看看政府,每年推出一定的住宅用地,这些住宅用地每年推多少,是政府说了算,不必征求民众的同意。推出这些地采取的方式是招拍挂,这个臭名昭著的买地的方式是从前英国殖民地香港复制过来的,名义上是为了防止腐败,而腐败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结果是地价越拍越高,面粉贵过了馒头。照理,拍地的钱,应该用于解决民生所需,为老百姓造房子,可是,基本上这些卖地的钱,不是被地方政府挥霍一空,就是用于建一个比一个更豪华的办公楼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供给,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盘剥普通购房者的供给。就是这样盘剥,他们还觉得不够,还有手头上有闲钱的二奶,官太太,贩毒的,贪污的,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做生意的小老板,一起把手伸向房子,开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投机活动。然后,把炒高了的房子再供给给老百姓。
政府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只管开发,不管销售,任其投机资金兴风作浪。这样供给出来的房子,普罗大众还买得起吗?
仅仅只是房子也还无所谓,可偏偏这个房子要变成私有,还要从银行来贷款,这样就把事情搞大了。比方说这间房子本来只值100万,开发商卖200万,炒家把它炒成了至少400万,然后在银行可以贷出至少280万,他们甚至希望不停的翻倍涨下去,最好能涨到1000万,就能贷出700万,再抵给银行,大家都赚钱,银行赚的是泡沫,是虚拟资产。
当然,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高房价崩盘,银行倒霉。而银行里的钱正是民众的,因此是民众倒霉。——这就是房地产的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