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中美两极的博弈

美国商务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贸易逆差急剧收窄,因美国商品的海外需求反弹。具体数据显示,美国9月贸易逆差收窄15%,至408.1亿美元,为今年2月以来最小逆差;市场预期为411亿美元,前值由483.3亿美元修正为480.2亿美元。

美国的出口增长,和中国的进口无关。9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362.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说明美国的出口增长是因为美国对中国之外的地区出口增长。我们知道,过去一年,以欧元和日元为代表的非美货币都经历了大幅下跌,美国出口的增长说明汇率不是决定进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而是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资本投资回报。

中国与美国不仅仅在军事、政治上存在对抗,经济上也是完全不同的两极。中国等新兴国家是一种通胀型的经济政策,比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大宗生产国的经济都会受益,商品价格上涨也有益于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这是一种不断通过更大的泡泡覆盖前一个泡沫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掩盖经济增长过程中低效投资带来的坏账,这是一种货币信用逐渐流失的经济模式。可是,美联储不可能为美国政府和企业的低效投资买单,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是一种依靠质量、科技、管理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

所以,在经济上,中美也是两极。

有人说,美国还会开启宽松货币的模式,在可见的未来数年内,这种可能性并不很大。源于全球大宗需求下降(这种需求下降主要是中国的城镇化带来的),就会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新兴国家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就不可持续。相反,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有利于美国和发达国家发挥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夺回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权。

其实,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松在前文说过,美国很快就会再次成为制造业大国,不仅仅在军工等高科技领域,而是体现在一般消费品领域。这有几个原因:第一新兴国家经过不断的通胀型经济增长之后,成本优势已经消失,有报道,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的成本(一般化纤业)已经相近,当成本相近之后,未来比的就是技术、管理等优势,此时开始,优势向发达国家转移;第二,欧亚的动荡加剧,推动制造中心的转移。第三,页岩油页岩气的开采降低了能源成本,这降低了全社会商品的总成本。所以,去年下半年美元指数飙涨的时期,资本流入美国,如松就说到美国的制造业将崛起,因为资本流入美国主要从事的是投资活动,当基本建设周期完成之后,出口就会大幅上涨,美国的贸易平衡就会改善。

去年7月,美元指数开始突破上涨,意味着资本开始大规模流入美国,刀今年9月,刚好是一年多的时间,这种趋势开始显现,因为一般企业的基建周期也就是一年多。

可以预计的是,美联储在未来将连续拉升联邦基金利率,虽然快慢的速度很不一定,持续压制大宗商品价格,因为这有利于美国制造夺回自身的优势。

人们说,印度制造、东南亚制造将取代中国制造,在最低端的产品或许会如此,但取代中国制造的将是美国制造!未来,我们会看到美国制造攻城略地,很可能出现二战之后十几年的情形,当时,美国向欧亚大陆大量输出商品和设备,使得全球出现了美元荒的时候,美金也就是从此时开始。

面对这样的局势,央行该怎么做?到今天,可能决策者们还不知道中国制造业的敌人是谁。央行做的第一件事是依靠自己的国际储备保护汇率,同时不断给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就在汇率和保持市场流动性之间形成一对矛盾。另外一对矛盾是,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是为了保经济吗?似乎也不像,因为今天的实业情形尽人皆知,实质上是为了保资产价格,可资产价格过高已经极大地侵蚀了实业的生存空间,这以农业、养殖业、制造业最为明显。所以,央行保持流动性本质是为了保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决定财税状况。

但是问题来了,资产价格虽然可以保财税,但无法保证央行维持汇率的武器,那就是国际储备的增长,恰恰相反,保资产价格削弱实业的结局是消耗自身国际储备的。

在此,央行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已经成为根本的制约,中国正在努力加入SDR,这意味着要求自己按信用的要求发行货币,最明显的指标就是国际收支保持平衡、财政具有可持续性。可今天,央行用自己的国际储备维护汇率,明显是一锤子买卖,因为国际储备并不是自己印刷的。所以,到今天,还看不见独立的货币发行机制,这不是争取加入SDR的正确做法。

如今,随着资本持续流入美国,美国制造必定崛起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美元荒的时代必定来临,那时,各个国家的央行,如果没有自己的信用机制(货币发行机制),靠什么来生存?即便加入了SDR一样没有意义。如果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很多央行都只能向普京学习,加入限制兑换的队伍。

央行行车的方向错了,这将拱手放弃制造业在全球的话语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14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