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雾霾为何成为顽疾?

雾霾是今天社会关注的话题,严重损害每个人的健康,但是,估计大多数人对雾霾依旧是一知半解。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的微小水滴或晶体所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形成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霾也称为灰霾,是因为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形成的气候现象。其实,霾的组成非常复杂,远超过以上几种,硫酸盐、硝酸盐、亚硫酸盐、亚硝酸盐、氮氧化物、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其组成成分,有些成分对人的损害是致命的,学过化学的人对这一点都很清楚。所以,有时人们拼命地前往重雾霾城市中寻求挣钱的机会,我将其形容为无知者无畏。

有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天气的形成都和温度有关,当气温上升以后,按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粒子的移动速度加快,粒子自身拥有的动能加强,粒子之间的结合力(这种结合力很复杂,静电力是一种)不足以将粒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网状或团状,粒子容易飞走,也容易落地,霾不容易形成;当气温下降以后,就相反。所以,雾霾的天气一般在秋冬的季节发生。这和水到了一定的温度就结合成冰,升温以后先变成水再变成水蒸气的道理几乎是一样的。这里就解决了一个问题,雾霾的天气为什么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第二个问题,霾的组成很复杂,而且不同的粒子之间的吸引力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决定治理起来非常复杂。汽车尾气、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气体、工业气体排放都是主要的原因,但如松的观点来看,首先需要控制的是可以在空气中形成溶胶的气体排放,因为溶胶非常细小,更容易在空气中凝结成网状或团状物,这是一种最主要的成分,这些网状物和团状物又更容易和其它的粒子结合在一起,造成重度雾霾的形成。所以,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控制可以形成凝胶的气体排放,控制霾就很难。

所以,治理雾霾必须控制可在空气中形成溶胶的成分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工业气体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才能排放,否则注定将是徒劳无功。

这件事困难吗?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是技术上的,这不存在丝毫的困难,虽然无法控制家庭燃煤气体的组成,但控制汽车尾气、电厂钢厂石化厂的气体排放组成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再加上取暖燃煤改成天然气,在这件事上,技术上就不存在丝毫的困难。其二才是困难的,控制排放组成无疑将提高企业的运行成本,减少盈利,是钱重要还是健康重要?如果你认为钱更重要,这就是无解的,如果你认为健康重要,这就太简单了。

   加拿大卡尔加里完全是石油开采和冶炼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产业,具体石化产业的污染程度有多大,建议您去趟兰州就有体会,言语形容很难(如果有当地的朋友,可以交流交流)。可就是这样的工业组成,卡尔加里却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可见,一切取决于管理理念,要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理念才是最大的差距。

所以,很多地方热衷于搬迁,将污染源搬迁到其它的地方,这有点和民间的粗俗语言“脱了裤子放屁”的原理差不多,搬迁的成本很高,换一个地方污染,灾害依旧存在,这已经不是低效率,而是负效率,应该改变的是理念,理念改变以后,即便不搬,也轻易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大家都有一个感觉,为什么雾霾一直在治理,但一直看不到功效?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

由霾的形成原理可知,空气对流是减少霾形成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需要城市不能摊大饼,如果一个城市不断像大饼一样扩张,而且为了将土地卖出更多的钱,楼房之间缺少绿化带,高楼林立,那么说明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者并没有真正的治理霾,而是在制造霾的生成条件,自然就看不到功效。

很多人可能会说,城市要发展,对,任何城市都要发展,但第一,发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如果环境都无法承载,损害健康,发展有意义吗?其二,可以参考一些城市建立卫星城的做法,卫星城与主城区隔开数公里的隔离带,隔离带内不准许建居民区和工厂,创造空气对流的条件,霾就不容易形成。如果你认为隔离带如果开发可以带来大量的钱财,进而认为是很大的经济损失,那就彻底没办法。

再有就是湿地建设,我在北方很少看到城市规划中有足够的湿地,湿地对城市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城市之肺,可以全面地改善环境(当然包括霾的治理)。在广州的新城区、惠州却看到很多处于城市中的湿地,这将极大的改善城市的全面环境水平,惠州作为一个中等城市,却成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湿地建设占有非常大的功劳。这依旧是城市管理理念的差别。很多人会说,这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完全错误,只有这样的城市,有理想的人才愿意定居,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经济才有活力,这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过去北京有护城河,也有其他的河流流经北京,进而形成大量的湿地。如果这些河流依旧存在,就不会有北京今天的环境现状,北方的其他城市于北京基本雷同,有共同的缺陷。本人少年时期,家乡有很多小河,游泳摸鱼的活动伴随了自己的童年,这些小河绝大部分最终汇入海河入海,如今这些河流大部分都消失了,水稻田(也属于湿地)也消失了很多,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环境现状。

很多人看来,环境问题是地表以上的问题,实际上更是地表以下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后者,前者也难解。

   

 这只是如松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09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