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一场败仗也可以吓退敌国的窥视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尊贤纳士,在魏国聚拢了大量的贤人,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李克、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等,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魏国西有秦国、韩国,南有楚国,东有齐国,北有赵国,易攻难守,边境所受到的压力就很大,守护边境需要损耗很大的国力,继续扩张也就更难。在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等谋略横行,如果魏国向一国攻击,很容易受到其它国家的攻击。

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臣下司马庾劝阻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候以礼对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这里还有潜在的一句话,但作为臣下很难说出口,一个贤人聚集的国家,秦国去攻打,是很难得胜的。于是,秦王取消了出兵的打算。

这可能是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当自身真正强大时,一场败仗也可以吓退敌国的窥视。

盛唐时期,在中亚和西亚地区也兴起了一个大帝国,那就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在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和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最终亡于蒙古汗国。

唐朝兴起的时期,正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三位哈里发奥斯曼(574—656年)执政时期,也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猛烈的时期,在他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霍拉桑、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非洲的利比亚等地区,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阿拉伯帝国向中亚的扩张,就与唐朝发生了正面冲突。

 

唐玄宗前期,由于唐朝国力不断强大,再次迈入扩张的道路,而中亚是最重要的方向,此时,阿拉伯帝国也加入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和唐朝有了第一次冲突,西域变成大国之间的角逐。公元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帝国共同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部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阿拉伯帝国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此后,唐军与大食、吐蕃等国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战,唐朝基本上都取得了胜利。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任命哈查只·伊本·优素福为东方的最高掌权者之后,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大唐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唐朝的领土,就任命谁做大唐的长官。于是古太白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但是他俩都没能跨过大唐的国界。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大唐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在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藩属国(栗特诸国等)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在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的过程中,原来西突厥的部落突骑施给了阿拉伯帝国相当大的打击。

开元六年(718年)阿拉伯帝国将领加拉赫统兵北征,在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唐朝的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一年(723年),阿拉伯帝国换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阿拉伯帝国军队大败。

开元十二年(724年),希沙木继为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阿拉伯帝国军队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阿拉伯帝国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帝国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在这一时期,原西突厥的部落突骑施在抵抗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取得了连续的胜利,这不能不说是当初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伟大功绩,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西突厥的各部落心悦诚服地向往唐朝,为唐朝守护西域,唐军当时正与吐蕃交战,无暇西顾,局势就很难收拾,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西域有可能长驱直入。738年﹐突骑施首领苏禄为其手下大首领莫贺达干所杀﹐突骑施发生动乱,部落衰落,无法继续抵抗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阿拉伯帝国虽然持续东扩,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但他们却并没有与真正的唐军发生大规模交火。

 

此后才是唐军出场的时间,可惜是一场败仗,主将是大名鼎鼎的高仙芝。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出身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再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翻过今天帕米尔高原的葱岭,过播密川,抵达小勃律特勒满川,最后会师于吐蕃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附近)。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此时吐蕃连云堡有万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战中,高仙芝的唐军取得胜利。高仙芝留下三千人,率领数千军队继续深入,最后终于以千余人的少数兵力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高仙芝在南亚和中亚的一系列胜利,使得高仙芝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受到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的尊重。高仙芝也近似于唐朝在中亚和南亚的总督角色,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唐朝的疆域在高仙芝的一系列胜利下,已经深入南亚和中亚腹地,阿拉伯帝国与唐军的正面交火已经不可避免,这就爆发了怛逻斯(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战役。

751年,高仙芝率2万唐军(属于安西都护府)和大约1万葛逻禄等部落雇佣兵翻过帕米尔高原,越过沙漠,7月,深入到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阿拉伯帝国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包括4万阿拉伯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呼罗珊军队和其它属国的十多万军队)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战役开始后,精锐的唐军很快占据了优势,唐朝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由于阿拉伯军队数量极多,高仙芝也无法很快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大唐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唐朝军队的中心,于是唐军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由于对唐朝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

这场战役中,一些人认为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损失远远高于唐军,这应该可以理解。

此后,阿拉伯帝国基于呼罗珊的内乱和对唐军强大战斗力的忌惮,基本上放弃了进攻唐朝的企图。而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也是惊人的,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唐军虽然在怛逻斯战役中几乎损失殆尽(安西都护府的总唐军人数不过2万4千人),但两年后就被唐朝的另一大将封常清恢复并收复大勃律,只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也再不能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rusong/04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