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但是从中央层面到目前还未形成方案,高层争论激烈,许多问题形不成共识,导致方案屡屡受挫,进展缓慢。
国企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当然核心的问题还是体制性的,最简单的问题,比如国企高管的行政级别问题,这是完全违背市场化原则,完全违背十八届三中全会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的,当然是首要必须取缔的,但是我们到目前没有听到一个高层就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足见国企改革难度有多大。
我们的国企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国企,是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成长的每一步,其资产的一点一滴都是全部人民积累下来的,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企又是于行政管理体制血肉相连的,现在的市场化改革其实本质上是要分开这层关系,相当于把动物身体上某个至少表面上相连的某个部件硬生生分开,其痛苦就是所谓的切肤之痛。
想想,我们做个小小的手术都需要打麻药,还要放进手术室,并且在医院特殊医疗一段时间的,国企改革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手术要动好,首先的前提必须是国企已经出现的病灶,而要一个大家形成共识的情况,这个病灶必须是非常致命的,现在已经让人非常痛苦的,现在的国企达到这种程度了吗?显然没有,除了新一届领导上台后清理了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大案要案,并且发现国企的贪腐和行政体制内关于的贪腐连在一起之外。其实,从表面上,国企还没有到不改革就走不下去的地步。
最新的数据,今年前10月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0843.3亿元,同比增长6.1%。同时已缴税金同比增幅也呈现回升态势,,说明国企运营情况逐步得到改善。与前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8504.8亿元相比,前10月20843.3亿元的总额在继续扩大。而且,与前9月的5.9%增速相比,前10月实现了6.1%的同比增速,增长较为稳健。
相比于前几年动辄10%以上的增幅,当然是变慢了,但是大趋势使然,显然不能归于国企的体制。此次国企利润回升趋势平稳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形成的。首先是煤炭、矿石等原材料的价格较为稳定,有的还呈现下行趋势,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其次,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分化较为明显,汽车、电力等行业利润增长平稳。
无论是什么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地方,与民营企业哀鸿遍野相比,除了钢铁煤炭造船等行业出现严重过剩之外,其他行业尤其是汽车、电力等行业日子过的很好,实在找不到下大力气改革的理由,这就是国企改革难度大的本质原因。
所以在四维宏观金融智库(TFH)看来,要实现此前设想的对国企进行大面积的改革,时机远未成熟,除非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样的国企业绩大幅下滑,企业员工下岗失业,大部分企业出现严重的关门倒闭浪潮的情况下,才可出现现实的改革的契机。
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比如此前设计的成立多少个资本经营公司,然后资本经营公司管资本,国资行政部门从管事管人管资产,到只是管资产,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国企集团公司、资本经营公司、国资行政管理部门这个环节上的问题其实根本就没搞清楚,国资委和财政部企业司的关系也没有厘清,这些问题不解决,最终只是多增加了管理环节,拉长了管理链条,打乱了现行管理体制,多设几个部门,最终不是改革,而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20日在北京表示,国企改革困难大,现在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问题意识,奔着问题去,比如,今年以来,中国官方推进了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并提出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这就是问题意识先导的改革思路。
下一步改革国企改革将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国企效率较低、国有资产流失、国企内部交易及腐败等问题。这也是问题先导的改革思路,因为只有产生问题了,去解决问题,才会给改革产生条件,容易产生效果,也容易形成共识,最终改革才可能顺利推进。
高层关于国企改革的以上微妙变化表明,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在困难的境地下迂回曲折,高层对国企改革的思路已经有所变化,由以前全方位总体上的大的重新设计构架,也就是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到目前又回到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去。
笔者还建议,改革只冲着出了问题的企业,比如近两年一来,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非常明显,过剩行业的国企日子很不好过,借着改革的这个时机,在采取好职工社会保障的前提下,这时候国家一定要下大力气对这些国企进行改革,不一定要混合所有制,只要什么样的体制能解决职工就业,能让效益提高,能实现社会效益都可以,前提是隔断国企的行政级别,和行政联系,在一定情况下改革可以一步到位,比如学习当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过期改革的方针,政府完全可以大手笔将国企交给社会资本去经营。
所以你看现在的国企改革,钢铁煤炭等行业许多国企在死亡边缘苟延残喘,继续占据国家资源,给宏观经济造成风险,而在高层还在为混合所有制方案激烈争论,这个场景无论如何都是很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