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需要走后门的一个理由

我们去医院看病,会遇到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挂号是挂普通号呢?还是专家号?所谓普通号和专家号的区别,来自于给你看病的医生的职称。如果是主任医师,那么就是专家了,而如果是主治医师,那么就是普通号。看起来,医生的职称是一个好东西,它相当于超市里面的商品标签,上面写着“新到”那么就是贵的品质好的,上面写着“大减价”那么就是快到到保质期的继续贱卖的了。

我们本来去医院看病,总是希望得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的服务。但问题是我们作为患者,都不怎么识货。看着一溜儿的白大褂,晃得人眼睛都花了,怎么能知道哪个医生水平高,哪个医生还在实习期呢?所以,卫生部和医院的领导想得很周到,给每个医生贴了一个标签,“主任”“副主任”“主治”,就像是超市里面的减价标签,这样就让病人的鉴别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选择起来也就方便了。

所以说,这个职称制度是一个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前华佗李时珍时代是没有职称的。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完全是要靠病人的口碑积累起来的。于是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医生面对那些本来应该好好服务的病人,有点儿挑三拣四,不敢放开了干活。因为担心没有医治好一个本来或许也医不好的病人,让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认定是医生水平不高,传播出去坏了名声。现代的职称判定是由同行专家来进行的,同行专家有能力从一个同样的没有医好的结果中,区别出是病患本身的问题还是医生在处理上有不当行为,这样对医生的技术判定就可以客观公正一点。

但是这样的一个好制度,最近却发生了很多不好的变化趋势。当病人信赖这个标签去选择好医生的时候,这个标签却变得越来越不靠谱了。

首先,不是所有贴着主任医师的医生都是因为医术高明而成为主任医师的。每个医院现在都有一些政治任务,比如上级要求每年派一个医生去援助非洲。这个可不是一件轻松活,特别是现在这个埃博拉时期,更加危险。万一医院里面没有自告奋勇的医生,就急坏了院长大人,总不会到最后院长亲自出马去非洲吧?当然院长不是笨蛋,笨蛋也当不了原则,他们很容易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主任医师的头衔变成在医生的鼻子前面不断晃悠的胡萝卜。谁愿意去非洲呆两年?主任职称的奖励!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主任医师意味着将来能够变成专家了!变成专家自然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于是院长大人就不必去非洲了。但是这样一来,病人就麻烦了。我怎么能够辨别出这个专家是因为真正的医术高明而成为的专家,那个专家仅仅是因为对非洲兄弟有爱心而成为的专家呢?

其次,现在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很讲究临床医生的科研能力。你或许是一个手术技术很高明的临床医生,但是你并不专长于搞科研发表SCI论文,于是在当前的考核制度下,你很可能一辈子是主治医师,而当不了主任医师。相反,或许你是一个根本临床能力很差的医师,但是你博士毕业,发表了若干篇国际学术论文,于是就晋级专家行列。诸位病患朋友,你们心底里是喜欢很会对付实验室小白鼠的论文专家呢?还是实实在在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呢?可惜的是,临床经验不如SCI论文来得清晰可见,在评审中变得不那么地重要了。这样一来,病人看职称选医生,很有可能把自己当成了小白鼠。

所以,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个朋友走个后门,听听他们同行的评价,才能选到你最心仪的医生。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daokecamp.com/mingbo/13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