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spread)要看具体指的是什么利差。如果是指信用利差,就是信用债收益率与同期限的无风险国债收益率之差。收益率利差中当然不一定体现为信用风险因素,还可能是流动性、税收等。比如两个期限相同的国债,但一个在流动性好的市场交易,另一个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交易,收益率也有利差,体现为流动性溢价。两国利差也是利差之一,汇率平价中的利差。
今天说的利差,是指中国央行制定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中国的基准利率目前还很难选择,存贷款款利率都有管制,是非市场化利率;其他如国债利率、回购利率、拆借利率 、Shibor也都有各自的缺点。所以,我们讲的利差,是建立在中国基准利率基础上的商业银行的利差。由于中国金融业没有全面市场化,所以,我们的基准利率是非市场化的,是充满垄断的,是掠夺性经济的本质体现,也是民生经济的天敌。
那么,什么是利率呢?利率(Interest Rate)又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中国的很多利益,在于对利益人的主导分配机制缺失。这点在利差问题上尤为明显。由于中国的经济数据的模型搭建不公开不透明,老百姓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存款利率是2.25%?央行也从不解释,现在的利率是怎么来的,只管自己在稀里糊涂之中,干着滥发货币的勾当,而国人都在浑浑噩噩,没有睡醒。
封闭的管理,没有法治的约束,导致货币当局为所欲为。比方说在利差的制定上,就像房地产的70年产权一样,是拍着脑袋决定的,没有任何的科学性。也像70年产权为今天的房价泡沫埋下隐患一样,利差机制也为货币泡沫买下了无可挽回的泡沫,而后者比前者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民生危害更大。
就一年期利率来说,存款利率是2.25%,而贷款利率是5.76%,之间的利差达到了3.51%,这个利差就全部转化成商业银行的利润。如果按照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乘数计算,每发行100亿人民币将为商业银行增加利润53.16亿。基础货币的发行,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原理,可放大16倍效应,到货币市场的流通量上。这也就是G20国家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去杠杆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在G20国家中,货币的乘数效应是最大的。
有如此暴利,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趋之若鹜,外资也瞄准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这块肥肉,参股中国银行业;有如此暴利,才有了银行业拼命发放贷款,而不管贷款能否产生效益,能否如期收回;有如此暴利,才有中国的政府部门胡乱投资,大笔一挥,几万亿就出去了,无需任何抵押,有的甚至没有归还期限;有如此暴利,才有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生的恒古未有的两极分化。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朗朗乾坤之下,青天白日之时。放款的人,权力没有制衡;用款的人,多为地方官僚。所以,这么巨大的暴利,实际上把地方政府变成了投资公司,名义上是拉动经济,实际上是在掠夺民财,穷尽民用。还美其名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哈哈,天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