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这件兵器是我国古战场上很常见的一种冷兵器,它就是“铍”。铍是我国古代一种类似长矛的冷兵器,是矛和短剑相组合诞生的一种新式兵器,它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在当时被称为“夷矛”,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铍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期间铍还有过很多奇怪的称呼,比如“镁”、“钛”等等,后来定名为“铍”。铍正式成为战场上主要使用的兵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铍的描述,在《左传》中有记载:“抽剑刺王,铍交于胸”,这段话出自《左传》中记载的“设诸刺吴王”,在当时铍就已经是很常见的兵器。
铍在古代又被叫做“大矛”,它与矛一样属于长兵器,结构上相差不大,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区别,铍的头部相比较于矛要更加的长,古代的矛头一般为20厘米左右,铍头则是在30厘米左右,两面开刃,在外形上并不像是矛尖,更像是一把短剑,它的柄部也采用了我们古代最坚韧的特殊复合材料“柲”,在我国东周时期到汉朝初期出土的一些古墓中就有很多“铍”被考古学家挖掘出来,在刚开始出土的时候因为铍的柄部早已经被腐蚀,只有铍头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因为铍头过于类似短剑,考古学家在早期还将铍视为古代短剑,后来才发现铍是一种新的古代长兵器。
在汉朝之前铍的材质多为青铜,战国初期,当时的铍最为流行,尤其是以秦国的铍和赵国的铍最为著名,在现如今出土最多的铍就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战铍,两者又各有特点秦国的战铍有镡,赵国的铍则没有,所以后来秦国的铍又被称为“铩”;到了汉朝初期铍的材质升级换代成了钢铁并且形制上也稍有变化,相比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铍,汉铍的头部变得更长,因为材质的更换汉铍的头部更加坚韧锋利,在西汉的军队中还有“长铍都尉”的职位,可见当时铍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说铍是一种长冷兵器,但是在一些古籍中也有记载“铍,剑之别名”,或是说铍是“大针”,还有铍和盾牌一起被使用的记载,这就让人不禁思考起两三米的铍再加上盾牌该如何战斗。这种兵器一直被使用到汉朝中期,随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秦兵马俑出土之前,这种兵器在历史记载中的记载不算少,但是一直没有实物出土,所以当时并没有人见过,以至于后来出土的铜铍好长时间都被当作是铜短剑,以至于现在经常被了解的人当作趣谈。
在我国还有很多的冷兵器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等待着有人可以挖掘出它们的存在,了解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历史,带着我们追忆我国古战场上的厮杀,感受着古代先辈们手持着它们浴血厮杀,逐鹿中原是何等的雄壮,冷兵器是我们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武文化的基石。